向警予:她发起了中国第一场女权运动

向警予:她发起了中国第一场女权运动

摘要:一双没有裹的脚。6岁入私塾, 8岁进入长兄在县城开创的新式小学,16岁离开家乡, 先后就读于湖南第三、第一女子师范和周南女校。21岁,学有所成的向警予本着“救国必先兴教育”的思想,在家乡溆浦开办了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新式学堂,为更多中国女性解开了裹脚布。

向警予

向警予

她,是乳名“九九”的土家族少女,出身商贾之家,也是在家乡湖南溆浦兴办新式女校的第一任女校长;她,曾横眉冷对军阀强权,说出“以身许国,终身不嫁”,也曾在赴法的航船上与革命同仁擦出爱情火花; 她,是为革命慷慨就义的妇女先驱,也是临刑前面对儿女照片空自垂泪的慈爱母亲。

在侠骨与柔情交错的画面里,一个有血有肉的女革命家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她是——向警予。

每每提到忧国的志士,总不外乎两种描写:慨当以慷的壮怀之举,缠绵浪漫的爱情佳话。前者将侠义之士区别于庶人,塑造成一座丰碑,供人膜拜;而后者则又将其还原为有些有肉的性情中人,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找到人性的共鸣。

在向警予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位执著、倔强、富有激情的女性。她喜欢读《离骚》和《木兰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巾帼英雄花木兰为楷模。以至于说出:“将来我如做不出大事业,我要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每每这样激烈地幻想便要大哭一场。在听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她和同学们上街游行、演讲,说到激愤处,甚至晕倒在讲台上。

前夫蔡和森在得知其就义的消息后,曾作文悼念,其中提到:“她抱‘独身主义’,要终身从事于教育来改造中国。”于是,这故事就从“独身”开始吧。

“以身许国”的由来始末

说起革命者的“独身主义”,曾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被并称为“湘江三友”的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曾共同立下过“终身不婚”的誓言。1918年的一天,三人一起来到岳麓山爱晚亭谈古论今。当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毛泽东首先提议为寻求救国真理,甘愿终生不娶。对此倡议,蔡和森、萧子升深以为然。

有趣的是,之后不过一年有余,蔡和森便与向警予喜结连理。更耐人寻味的是,向警予也曾说过“以身许国,终身不嫁”。而她的这番经历,确实要比蔡和森更加传奇。

向警予在家乡溆浦县城任校长时,曾被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中,想娶她为二房夫人。当时的周则范还算是个新派军官,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婚姻。可无奈,向父虽是当地富商,但慑于周的威权,不敢拒绝,她的继母更想借此高攀。岂料,早已接受妇女解放新思想的向警予竟只身闯进周公馆,对位高权重的军阀丢下一句:“以身许国,终身不嫁”,便挺直着腰杆离开了。

后来,为避免周的再次纠缠,向警予干脆离开溆浦老家,前往长沙,并加入了由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三人组织的“新民学会”。

“向蔡同盟”的爱情佳话

向警予和蔡和森的相识,还要追溯到她在周南女校读书期间。

一日,向警予正在操场上跑步,远远地发现一个小女生健步如飞,竟然跑在自己前面。她不禁暗暗纳闷,体育本是自己的强项,怎么还有人比自己更厉害?正想着,这个女生却向她走了过来, 笑容可掬地自我介绍:“我叫蔡畅,是体育专科班新生,姐姐你叫什么名字?”  

自此,中国共产党未来的革命历史中,两个赫赫有名的女性就这样相识了。

通过跟蔡畅的接触,向警予逐渐了解了她的家庭。蔡母出身名门,仰慕女革命家秋瑾,并以此为榜样教育子女。而蔡畅的哥哥蔡和森那时已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1919年,已经加入“新民学会”的向警予在长沙参加发起组织“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随后,又组织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2月,她同蔡和森、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

在驶往法国的“盎特莱蓬”号邮轮上。向警予、蔡和森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经过了35个海上生明月的浪漫之夜,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赛港时,他们俩都惊喜地发现,自己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于是,“向蔡同盟”的爱情之舟扬帆启航了。

尽管当时的中国社会,把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看成伤风败俗的事情, 但向警予和蔡和森却选择了勇敢地向这种陈规旧俗挑战,他们毫无顾虑地公开了两人之间的恋爱关系,用自由恋爱的实际行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向蔡”的浪漫爱情无疑是悲壮气氛里的一抹亮色。

1920年5月,向蔡二人在法国蒙达尼市法文新司学校的一间木板平房里举行了婚礼。当着几十位中国同学,向蔡二人共同朗诵了他们编写的《向上联盟》,还将恋爱中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分赠给大家,结婚照上则是两人共同捧着一本翻开的《资本论》,寓意二人结合的共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婚后,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收到来信的毛泽东极为高兴,于1920年11月26日致信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

尽管信中所说的“拒婚”,是指反对旧式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结合,不过,因一桩革命婚姻而引出“拒婚”一说,这也绝对是“前无古人”了。那时的蔡和森还在法国的豆腐公司打工,向的继母听闻二人婚讯,还一度气急败坏地讽刺向道:“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为领导留法学生争回里昂大学的入学权的斗争而得罪法国当局,被强行遣送回国。不久,向警予也回到了中国。1922年的4月,向警予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蔡妮”。同年,向警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仅仅几年的时间,他们夫妇俩就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核心成员,陈独秀的左膀右臂。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员,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夫妇俩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共同投身于革命事业,这在党的早期奋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何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向蔡同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向蔡同盟”的佳话在党内和许多进步青年中也迅速地传播开来。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