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9)

198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9)

近几年来,我们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发展。我们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持着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同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我们将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同这些国家交流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推动各方面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同西欧各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关系是好的。这些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同我们有着一致或近似的看法。我们满意地看到,这些国家对于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和科技交流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同它们在这些方面的合作有广阔的前景,愿意同它们一道,为进一步发展互利合作而努力。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我们赞赏第三世界的各种地区合作组织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促进本地区的发展所作的努力。我们愿意和第三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事业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理解和同情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援助。但是,我们的国家底子薄、人口多,提供援助的能力有限。我们将继续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学技术合作。我们认为,这是发展南南合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赞赏和支持不结盟运动的宗旨,高度评价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我们将继续同各国朋友一道,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中,为促进和平与发展而共同努力。

我们的全部外交工作,都服务于和平与发展两大目标。中国作为一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实践证明,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

各位代表!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振兴,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因此,我在这里还要着重讲一讲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

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原则,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经过友好谈判,圆满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和澳门问题。这是中国和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得到了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三年来,香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英双方为贯彻执行联合声明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葡联合声明签署以来,澳门各方面的情况也是令人满意的。

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的方针政策是不会改变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在拟订。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需要着手起草,建议这次大会审议决定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这两个基本法,把中国政府对港澳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必将对港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祖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为港澳的繁荣和稳定提供有力的支持,港澳的发展也必将对祖国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香港、澳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希望港澳同胞和全国人民携手共进,继续为港澳的繁荣稳定和政权的顺利交接、平稳过渡贡献力量。

各位代表!

尽早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现在已经十分突出地摆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多年来,我们一直主张海峡两岸应当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人民自由往来,增加交流,促进了解,最终按照“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我们高兴地看到,台湾当局在去年放宽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的限制以后,最近又进一步扩大了允许探亲的范围,两岸文化、学术、经济等民间交流也有新的发展,这是符合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的。我们欢迎有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和参观访问,欢迎有更多的商人和企业家来大陆做生意,到经济特区或其他地方投资设厂,在经济上携手互助。当前,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十亿中国人民迫切盼望国家早日统一,富强昌盛。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和各界人士共商祖国统一大计。凡是有利于统一的主张,我们都是支持的;凡是不利于统一的主张,我们都是不赞成的;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无论来自岛内还是岛外,我们都坚决反对。我们期望台湾当局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两岸的直接“三通”、祖国的和平统一采取积极步骤。我们期望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大陆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

各位代表!

当前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建设和改革都很有利。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有利时机,励精图治,埋头苦干,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建设和改革都很有利。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有利时机,励精图治,埋头苦干,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