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他用孔子的话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其实是一个至理名言。好的品德一半是天赋,一半就靠少年养成。而好的习惯更需要青少年时代加以培养。一旦少年时代养成了坏习惯,长大了就很难改变了。所以颜之推接着就引述当时的一句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因为在整个的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确定,一直是属于从属的地位,所以颜之推他也是改变不了这个观念。“教妇初来”,教老婆要嫁过来的时候就开始教,这是对于女性的家庭教育。“教儿婴孩”,就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孩子要从婴儿时代开始。教孩子从婴儿时代就开始了,为什么妻子嫁过来的时候就开始教呢?因为在传统的社会里,女孩刚刚嫁过来的时候年纪非常轻,十五六岁,又没有依靠,嫁过来之后就开始从婆家了,在家里完全没有地位。这个阶段的女孩如果想在夫家站稳脚跟,就必须虚心接受丈夫和婆婆的指点才行。所以这个时候教育最起作用了,最容易接受。为什么教孩子要从婴儿时代开始呢?因为这个时候跟女孩出嫁一样,孩子刚出生,离了父母就不能生存了,一切都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教他什么就是什么,也最起作用了,也最容易被接受。所以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18个字,这是颜之推给一些父母在教育子孙的时候他的一个座右铭。
在《颜氏家训》当中还提倡教子的第二原则是教育要从严,不能只爱不教。颜之推说“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美不能然”。我看到世上很多的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宠爱,“美不能然”,我总觉得不能同意。他感觉如果一味宠爱的话可能会有问题。然后他接着又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做父母的既威严又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并且由谨慎就产生了孝心。就是说他很不同意一般人对子女只爱不教。他说只有父母威严了,又有慈爱,子女才会畏惧谨慎,对父母产生孝顺的心理。
《触詟说赵太后》,这是《战国策》当中的一篇文章。战国时代的赵国被秦国急攻了。赵国向齐国来搬救兵,而这个齐国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来做人质。赵太后就舍不得儿子远离她,就怕她儿子吃苦就不答应。所有大臣都劝,都不管用。最后一个名叫触詟的大臣说服了赵太后,他说对子女的爱要看的深远,“为之计深远”。现在让长安君做人质,为赵国做出贡献,这样就在赵国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这样将来他才能永保富贵。这样你不是害他,而是为长安君的长远利益考虑了,这是对他的爱,你不能看眼前的一点小的损失。这样才是真爱。结果赵太后接受了大臣的意见,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了人质,接来了齐国的兵,救了赵国。
但是教养程度不高,理性不足的人,往往不懂这个道理。一般他是怕孩子受委屈,不忍心看孩子受眼前的这些苦。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该骂不骂,该打的不打。用颜之推的话来讲是什么呢?就是“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伤其肌肤”,什么意思?不愿意严厉的呵责怒骂,怕伤了子女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怕子女皮肉受苦。一些父母溺爱自己的子女,失去了一些是非的准则。像“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怎么说呢?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戒的,应该训他的,反而加以奖励,本来他做错事情你还奖励他,那他就更放纵了。本该呵斥的,你就一笑了之,这都不行。这是颜之推他认为严厉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说孩子想吃什么就喂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应该批评了反而奖励,应该责骂的去一笑而过,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让孩子不懂是非,认为这样是对的。等到他长大了,习惯养成了,再来管教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的父母责骂就不管用了,成人之后,父母再说什么儿女就反感了,这样就引起了子女的反感,这样就造成了父子之间的仇怨,所以在古代也好,在现代社会也好都出现了一些逆子、败家子。
颜之推又说“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刚才我们说的,等到孩子懂事以后了,还以为本来就该如此。这种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个时候才去管教、制止,即使把他们用鞭子抽打到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大,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必然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我们看到了颜之推说的这样的一些话,对于我们现在的父母也是很有启示的。我们现在的父母也真是找不到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总是爱了又怕过度,打了也怕过度,所以说我们想想,颜之推的这些说法可能对我们现在的人,现在做父母的人有很大的启示。这种情况自古就存在了,不管是什么朝代,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只要是父母有子女的情况都有。在我们的今天,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就表现的更加的严重了。为什么今天的社会更加严重?我们想一想,可以总结一下,可能有一些原因,我们可以看一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