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周莹:《颜氏家训》——中国人的家教圣经(8)

   首先是社会的变革。我们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些波及、质疑和批判。西方的一些观念涌进了中国,一切都认为比中国好,比中国优秀,比中国先进。从子女的教育来说也是一样的。中国人,尤其是从前对子女严格教育的那种思想,都认为是封建的、野蛮的、落后的,而西方人对于孩子教育的态度,被片面的总结为爱的教育。这样就逐渐成为一时的新风。很多的人误认为对子女要一味地爱就行了,那就忽视了严重管教的一面。爱是可以的,也得管教。他们甚至认为严格管教根本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全被否定了,所以很多的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也被否定了。这种理解就非常片面了,它包含了很多误解。其实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强调严格教育的一面,它是为子女长远的利益考虑的。一方面这是一种更加爱的表现,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当中的一些优点。

我们再来看西方教育中“爱的教育”,其实西方人教育当中也有严厉的一面,但是传播到中国的一些思想就完全的片面的正面鼓励,没有看到西方人其实有他们自己严格管教的一面,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我们一直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是现在很多到国外的人,常常看到国外的礼仪可能也不逊于中国。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这种礼仪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这不只是爱的教育能够解决的,肯定还是有很严格的教育来规范他们的。比如说坐飞机,在飞机上,在火车上,西方的孩子一般都很安静,很少高声喧哗或者是打打闹闹的,因为他们很小的时候,只要发生打闹的情况,父母就会严厉禁止。而中国的孩子是没有的。

西方的小孩不论家庭多么富有,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育他们零用钱要自己去赚,比如说送报纸,给邻家锄草,读大学以后都要打工赚一部分学费。到了研究所,一般都不用家里的钱了。这些我们想一想,中国的父母能做到吗?这个我们应该能够看到西方父母当中那种严厉教育的一面,所以我们说在西方,孩子到18岁之后父母就没有抚养的义务了。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我们的社会当中,直到孩子上学,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甚至更高的读到了博士,或者是步入社会之后,还是由父母来全权来抚养。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父母完全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忽视了,孩子的这种独立性没有了。我们说中西方的教育当中,我们应该是取长补短,然后每种教育当中,只要是对我们孩子有好处的,我们都应该是接受。这个问题,中国父母很多都是不忍心,这也是跟中国传统的这种思想是有关系的,这种家庭观念比较重一些。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的家庭的结构都是这样的,特别是我们现在实行一个家中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原则。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六个人疼,这六个人是谁呢?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疼一个孩子,肯定是宝贝的不得了,捧在手里怕摔倒,哈在嘴里怕化了,要什么给什么。生怕孩子不高兴,不满足。所以这样的一种情况,这种溺爱的现象就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了。到孩子上学的时候,上学的时候要有专车接送,上了大学父母还要亲自送到学校,放好行李,铺好床铺,甚至在学校附近要租房陪读。

前不久我们在看到报纸上报道了一些消息,说一个住在香港的父母,他们舍得让孩子到武汉来求学,很多人不理解,中国内地的父母很不理解,十五六岁的孩子到武汉来求学,平时日常的照顾问题怎么办?香港的父母很放心就把他送到了内地。

这个小事在报纸上登出来之后,好像父母、孩子都很了不起,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国肯定很多父母是不忍心的。这样一个问题正好反衬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父母他们过分的呵护自己的子女,而大多数青年又缺乏一些独立奋斗的能力。所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实际上是对我们父母的一些启示。我觉得我们现在今天的父母要提倡严格管教子女,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有句俗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现在这句话很多人都不赞成了。可能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说这不是绝对的,都不赞成了。可能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在整个家庭教育中,我们要知道掌握一个度,作为父母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颜之推在《教子篇》当中举了例子,梁朝的名将王僧辨。母亲管教很严,他已经做了将军,年过40了,做错了事母亲还会拿棍子打他,结果他就成就了一番大业。

《礼记》、《学记》当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中也说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我们说这些都应该给我们现在的父母有所警示。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