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再谈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原标题:问题导向 尊重规律 辩证思考

“一个政治家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与经济学家有什么不同?”这是学者顾海良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顾海良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看来,经济学家思考问题往往爱从条条出发,引经据典,重视模型分析。政治家更看中的是理论如何演变为政策,这些政策如何有更强的可行性。

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在讲话里多次透露出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

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

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谈问题意识,他高度重视从实际和现实问题出发。2013年9月,习近平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就哲学意义而言,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将更好地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更好地对工作进行排序,有利于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说,从总书记的讲话可以看出,他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强调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改革的重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引领各项改革。

“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思考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论。”顾海良认为,直面问题和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以“问题倒逼”,能进一步增强经济改革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切实推进经济改革进程。

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恰恰是问题导向的结果,也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在顾海良看来,从“问题意识”到“问题倒逼”,既是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同时也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特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