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顾海良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是强调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这一点既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在实践中具化为一系列可行的政策。
这些政策散发着泥土的气息。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问题的表述,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些不仅源于他深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素养,也与其自身经历密不可分。
“习近平对经济问题的思考更接地气,这显然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教授认为,习近平早年在陕西延安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7年间住在老乡的炕头,耕作在田间地头,对中国的国情民意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此后,他当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一路走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接地气。
习近平非常重视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应用。2014年7月8日,他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作为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卢锋注意到,总书记对很多问题、特别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概括与分析,都很清晰易懂,使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语言。很多句子看似朴实,但寓意深远,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
比如,为了让人们理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他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比如,强调“宏观要稳、微观要活、政策要托底”,十几个字抓住了经济的关键点,宏观政策要稳健,市场要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要关注民生,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方针,一方面要托住帮助弱势群体这个底,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群众。同时也要注意无法通过转移收入让所有人致富,社会保障基本功能在于托底,而不是仅仅靠它把所有人带到很高收入水平。这是发展的目的,也是稳定的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