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3)

再谈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3)

辩证思考问题

“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改革棋至中盘,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卢锋强调,面对这样一道大课题,面对方方面面的矛盾,更要强调唯物主义辩证观、强调科学的方法论。

顾海良认为,历史、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是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内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

发展与改革要如何兼顾,速度与效益要如何兼顾?

习近平指出:“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在卢锋看来,十八大以来宏观政策上体现的定力,对发展速度质量关系的把握,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个度。

比如“稳中求进”是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但是怎么理解这一个“稳”字?“稳”字隐含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大国政贵有恒。但时值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希望出台刺激性政策的呼声日强。要“稳”就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既不收紧也不放松,这其中隐含的逻辑就是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中国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就是让市场起决定作用。

知易行难。认识到了是不是下决心做?能不能知难而进?这考验执政者的勇气与担当。卢锋说:“就像一个人的牙出问题了,能不能下决心拔一样。在这方面习近平的团队有足够的担当,也有足够的执行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