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全面小康社会,首先意味着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享有全面小康的权利,都能呼吸到全面小康的空气。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如果有一个角落还没有进入小康社会,就不能说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13亿中国人中,如果有一部分人还没有实现全面小康,也不能说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这是一个覆盖所有区域、所有人群的战略目标,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没有中西部人民的小康,不可能有全面小康;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不可能有全面小康;没有困难群体的小康,也不可能有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也意味着这样的社会在各领域都达到小康水准。如果全面小康仅仅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那么这样的小康,以目前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速度不难实现,但这是不全面的。全面小康的实现不仅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实现。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不必然带动其他目标的实现,而任何存在的木桶短板的现象,都不能说全面小康已经建成。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建成全面小康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实践,是前人连梦都没有梦到过的理想图景,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才有建成此种社会的抱负,才有建成此种社会的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我们还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可以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征途中,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各种潜在的挑战和风险凸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从相关重要维度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战略举措,迄今已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党的十八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可靠的动力、保障和保证,而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诸领域,目前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极大地增强了亿万人民团结一心奔向全面小康的信心。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目标任务,有实现路径,更有时间表。这种庄严的承诺,事实上形成了全党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5年多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要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还没有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亟待提高,生态环境之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还没有彻底缓解。只有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进取,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身投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实践,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2013年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
宣讲家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