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的新思想

“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的新思想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贯通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后来,列宁从方法论上强调,“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生产力理论的新阐释,深化了对当代中国“生产力的水平”的理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大责任的承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发展首先遇到的就是生产力问题,特别是怎样理解生产力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等。问题倒逼,邓小平对此作出新的思考、新的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后来又提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讲全”生产力问题,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贯穿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全过程。在党的十六大,江泽民把“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要义。在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把“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确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在党的十八大结束之际,习近平代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庄严宣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之后不久,在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阐释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担重大“责任”、履行庄重承诺的基本立场。

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意蕴

在新形势下,要适应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要求,实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任务,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结合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对生产力理论作出新的理解。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他在谈到要学习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即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和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基本观点时,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作了深刻阐释。

习近平从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意义上提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习近平注重从社会经济运动整体上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而把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动因和矛盾节点。中国深化改革的全面性,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整体理解和判断的结果,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之中,由此而获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的动力和新的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