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的“总体”跃升与“新常态”经济的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对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作了阐释,强调要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总体上,理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涵。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总体上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解,成为习近平提出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重要观点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根据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关系上,对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作出新的分析,对中国经济转型格局和发展方向作出新的阐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几次引用毛泽东的这一著名诗句,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作了总体分析。他清醒地看到,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征程中,既有过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也有现在和未来面对的“硬骨头”和“险滩”,经济改革和发展实在需要一种既坚守已有成就和经验的经济“常态”,又能不断开拓进取的“新”态势。
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显然,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最关键的就在于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始终坚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之后不久,7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提到:“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新常态”,要求我们能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适应“新常态”更要求我们“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
在“应对各种新挑战”中,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对“新常态”经济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新的表达,是对中国经济新态势辩证认识和全面谋划的新的概括,也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的阐释。
(作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