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的新思想(2)

“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的新思想(2)

习近平从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的意义上提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他提到,“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要在解放生产力中全面持续协调地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也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习近平强调:“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如何学习和把握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和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基本观点,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进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提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视野,是“新常态”经济发展中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保护生产力”与总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的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集体学习时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向。

在《资本论》第一卷谈到生产力作用过程的决定因素时,马克思强调:“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组合和合理配置,构成生产力过程和生产率优化的基本的也是决定的因素。由于生产力过程的一般状况往往表现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自然条件往往被当作人的劳动利用、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对自然条件的无偿占用甚至过度开发似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其结果就如习近平多次引述的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条件作为生产力过程的决定因素,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也是生产力得以保护的对象,只有实现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的结合,才能达到生产力过程的五个因素的有机组合和合理配置,才能实现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当时提到“自然条件”,最基本的是土地,因为“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最主要的也是土地,因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中,习近平不仅注重土地问题,在“保护生产力”意义上提出了“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的观点,而且还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情况,高度关注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提出了“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等新理解,拓展了“自然条件”作为生产力过程因素的新内涵。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判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因素理解的延伸;那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进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生产力也是“保护生产力”的判断,就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自然条件”作用观点的拓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