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治理“红顶中介”乱象:“权”“利”捆绑何时休? (2)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治理“红顶中介”乱象:“权”“利”捆绑何时休? (2)

摘要:“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在各级政府部门加速简政放权的同时,却也有一些“红顶中介”悄然从政府手中接过认证、审查、评估等审批权限……

  屡禁不止缘于“利益捆绑”难剥离

“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文化部文艺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换’”……今年2月份,中纪委官网“晒”出了去年对环保部、文化部等部门的巡视问题“账单”。

为何“红顶中介”屡禁不止?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一些中介机构而言,带上政府部门的“红顶”就能“旱涝保收”,“查得再严,也想方设法另设名目来依附上政府权力‘靠山’”。

事实上,作为一种备受诟病的权力腐败,“红顶中介”由来已久。这些“红顶中介”有的是因各地政府机构改革转型而生且拥有变相审批权,有的则干脆就由政府主管部门退休干部把持凭关系揽活,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利益攫取和分配的链条。

“‘红顶中介’的存在折射出政府不愿意放权的现实。”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刘志彪认为,一些部门将审批权取消后,由指定的“红顶中介”承接,只是将审批权的“红章”从政府部门的“左口袋”转移到了“右口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红顶中介”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本原因就是少数地方和部门过于“任性”,不愿意放权,这已经成为影响行政审批改革的最大顽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直言:“一些政府部门之所以不愿意放权,归根结底还是‘利益捆绑’在一起。因为他们手上现有的权力养了一批人,甚至肥了一批人。”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