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建议“创造需求”
在增速下滑时的政策应对,国际经验格外多,但总体而言,都要求重新创造需求。
其实,7%还远不是中国经济最后速度。
据刘胜军判断:“过去35年中国经济平均保持了9.8%的高速增长,这打破了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高增长纪录。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内在的局限性,随着时间推移,显得越来越不可持续。”
刘胜军认为,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之后,会逐步步入5%左右的中速增长。
对此,弗吉尼亚大学的罗伯特·布鲁纳院长给出的办法是“创造需求”。
罗伯特说,“历史上,美国政府投了很多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是建立在金融市场效率不高、资本流通不畅情况下的做法,因为市场不能确定哪些领域最需要资金,最能够创造财富。私有市场才最了解如何合理分配资金。”
罗伯特的对比,实际上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体现。
经济学人智库(EIU)亚太区经济学家任韬(Tom Rafferty)也从总理的工作报告中读出了财政刺激的信息:“中国政府2015年将非常依赖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总理还发出信号称,今年会在改善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更多,如果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将在过去的基础上对预算赤字采取更大的容忍度。”
据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
任韬观察到,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对货币政策更加审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政府只想集中精力从财政政策入手。因为在过去,政府也曾尝试过货币量化刺激,但经济和消费需求增长效果不是很明显。”任韬说。
与财政刺激相伴生的另一个担忧是,中国会不会再次回到过去的强刺激上。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是误读。他的解释是,发改委的投资组合拳更注重于提高投资效率,从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三方面着手。
“投什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而是“用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谁来投,既要政府用好自有资金,也要撬动社会和民间投资;怎么投,就要“政府和社会资本加强合作”。
尽管如此,弗吉尼亚大学的杨涛(Dennis T. Yang)教授仍建议说,在惯用的分配渠道中,多数刺激资金的分配由地方政府决定。鉴于中国经济的状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确实带来了问题,有些投资项目并不能很快带来回报,有些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在已有大量投资基础的项目上,因而限制了回报的总量。
“相比较美国——投资分配会经过全盘考虑,但政府对于资金流向的干预更少,而是依赖于私有市场上的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来决策资金的流向。这也是中国需要面对的挑战。”杨涛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