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实施

张文木:实施"一带一路"对我国政治安全意义重大(3)

落实“一带一路”构想要讲辩证法

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主权国和国际环境问题。国际陆运与海运不同,海运经过的是公海,陆运则要经过一个个主权国,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光铁路反复换轨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俄罗斯在本国境内修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只用三四年就修通了,相反,在中国修一条中东铁路,50多年都是没完没了的恩怨。今天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要到人家主权国去修高铁,投资容易收益难。投资大家都是欢迎的,但长时期的重资产投入后,下一步如何互利互惠,才是我们要面对的。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中俄修建中东铁路的教训,考虑得更加周到一点。毛泽东说,“做好事也要商量着做”。交朋友是主要的,不能急于求成。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4年5月1日的一个封面图很有意思。图片表现的是西方眼中的中国经济西进,一群东方形象的骑兵阵容齐整地出现在丰沃的土地上,他们手握战旗,但旗上的标志显示的却是腾讯、华为、阿里巴巴、海尔等中国知名企业。意思是说西方人将今天的中国西进与当年的匈奴西进同等看待——匈奴当年是骑着马拿着刀过来的,而今天中国人是夹着皮包过来的。到人家这儿来,人家是带着“占地盘、抢利益”的疑虑看我们的。

有人说我们实行的是新的“马歇尔计划”,但实际上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最怕的就是“马歇尔计划”。原因在哪呢?因为“马歇尔计划”落实的是罗斯福的分裂欧洲的政策,其要义就是保持欧洲的碎片化。1939年罗斯福考虑出兵欧洲抗击希特勒,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希特勒快将欧洲统一了,美国必须出兵阻止。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丘吉尔看清了美国的目的,决定要搞“欧洲合众国”,第二次统一欧洲。马歇尔一想,假如欧洲统一了,美国这仗就白打了,只有欧洲破碎,美国才会有从容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是老英国的视角。老英国治理欧洲的方法,就是在其破碎中大获红利。现在美国也是这样。为此,马歇尔在丘吉尔要利用欧洲经济危机实行二次统一的当口,撒下一大笔钱。就好像在欧洲“骨折”长好前,马歇尔及时撤了一层“云南白药”,其后果就是固化了欧洲版图的破碎性。当时美国的目标造成了大西洋东岸的欧洲大陆和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大陆两翼破碎。在远东这边如何呢?就是美国与苏联、英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把中国一分为二。但是中国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绝对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所以他们分裂中国的图谋没有成功。今天的欧洲人依然没有忘记“马歇尔计划”是干什么的,2008年欧洲陷入经济危机时欧洲人就不愿意再接受“外援”。

第二个问题,就是不能再犯王明式的“笔直又笔直、纯粹又纯粹”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能因为西进就忽视甚至触动北方的俄罗斯。俄罗斯今天跟我们有相当多的共同利益。2014年3月,习主席访欧期间,默克尔赠予我们一幅地图,称“这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这个地图有明显的指向,就是希望让我们多关注北方,由此造成与俄罗斯的不和。当时德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面临俄罗斯的紧逼,德国当然希望中国在东边对俄造成牵制。但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东吴因贪荆州小利而造成蜀汉两家双双败亡的教训。不能因小失大,大局最重要。

实现“一带一路”要有辩证思维,斯诺曾问毛泽东为什么搞世界革命,毛泽东告诉斯诺说,“哪里发生革命,我们就在哪里发表声明,并开大会声援,帝国主义最讨厌的就是这个”。这句话很有哲理,盲目出兵是不可取的,因为出了兵就要巩固战果,同时要用更多的资源消化战果,时间久了就会透支我们的资源并拖垮我们的国力。苏联勃列日涅夫到处出兵,到处透支资源,就是犯了这个错误。我们知道,对某一军事据点控制的要义在于对其半径的控制,十个控制点上需要的就是控制十个半径面的资源。在印度洋任何一点上若没有控制南北纬30度的力量,就根本站不住脚。中国至今也没有这么多资源。明乎此,也就明白了毛泽东这句话的哲学深义。

我们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了什么——建立友谊。建立友谊就得有共同的话题。实施“一带一路”,各国共同搞经济建设,就相当于有了共同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俄国在中东铁路和德国在巴格达铁路上越帮越忙、交友不成反为仇的教训,用新丝绸之路联起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目前已有中非、中阿、中拉合作论坛,如果再用“一带一路”的思想将其联结起来,再造“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大好环境,中国就可以行稳致远,为中国和世界的前途赢得明天的荣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