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分析

特别关注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必须协同。在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贵州,只有先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城市(镇)才能做大做强,进而才能达到“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之理想状态,并最终达到统筹城乡之目的。贵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除了要协调处理好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外,还要以农村城镇化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来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这是由我省省情所决定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山区特色。所谓的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城镇的集中过程或者说是形成小城镇的过程。

产业开发“四衔接”为先

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布局规划相衔接。要以产(业)促城发展就必须做到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相衔接。所谓的相衔接,至少包括了如下几点含义:其一是产业规划要符合所在城市(镇)的规模等级,且还要注重城镇文脉传承;其二是产业规划要适当超前,要与若干年后城市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走向相契合;其三是产业规划还要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结合。

特色产业选择与城镇功能定位相衔接。产业规划要契合城市以及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主题”。在推进城镇化中一定要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的建设原则,从而所作的产业选择尤其是特色产业选择、主导产业选择也一定要为这样的功能定位服务,不可搞“产”、“城”两张皮式的开发模式。

非农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相衔接。开展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大量农村人口“出得来、留得下”,因此所作的产业选择就必须要有助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就业,这是由贵州省的省情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非农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通过产业的调整集聚来促进人口集聚,从而为我省城镇化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口”支持。

产业功能与“三重底线”相衔接。三重底线是指经济底线、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意即相关的企业或产业组织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方面一是要求所选择产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二是要求所选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深化拓展作用,即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环境责任是所选产业必须要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要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不二法则。社会责任就是要求所选产业在带动和扩大农民就业基础上,还要求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促进城镇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城镇公共服务的提升等。

产业开发可资借鉴模式

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战略的不同,不同地区城镇化推进方式可能就不同。若按照城镇所处区域和产业依托的特点,贵州省在推进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模式: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模式。

我省重点建设的100个示范小城镇就是这6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大致情况是:交通枢纽型乡镇20个、旅游景观型27个、绿色产业型9个、工矿园区型22个、商贸集散型21个、移民安置型1个。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