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新首都圈”人口调控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3)

京津冀“新首都圈”人口调控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3)

未来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的调控原则与路径选择

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研究,首先应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调控纳入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其次,就其人口调控政策目标而言,不仅要着眼于人口分布与新首都圈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匹配,更要考虑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区域内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构建世界级都市群、打造国际一流首都圈的目标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切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的职责分工,将顶层设计、市场导向与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构建科学的人口调控政策体系,确保人口有序转移和平稳过渡,实现人口合理分布和首都圈成功转型。

与城市群人口分布的优化相结合,增强区域内新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和集聚能力,引导人口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这些地区疏散转移,实现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分析京津冀区域内人口分布和转移的现状与问题,测算区域内中小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与潜力;识别影响该区域内部人口转移的市场因素和制度障碍;基于此,就提高中小城市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区域内人口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和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机制体制进行创新性设计。

未来京津冀人口系统调控政策的四个方向性路径如下:

拟定京津人口向河北等区域内人口密度较低地区有序转移疏导政策。

对北京市2005—2012年各区县常住人口动态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分布不均,朝阳和海淀始终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海淀、朝阳、昌平和西城四区集聚了北京人口的50%。

据地理特征进行分板块分析发现,北京人口分布有两个集聚中心,一是由海淀、朝阳、昌平、西城四区域组成的中心偏西北区域,另一个是通州、大兴、丰台、房山四区域组成的南部和西南区域。进一步可细分为内圈(东城区和西城区)、中圈(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外圈(怀柔、密云、延庆、昌平、顺义、平谷、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分圈分析可发现:

内圈人口集中程度逐渐变小,人口集中趋势可能在向“城两区”以外地区辐射;

“内圈+中圈”即“城六区”,这一区域人口总体在向外辐射,中圈可能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缓冲区;

尽管外圈中人口比例实际增长的只有通州、大兴,但整体仍呈增长趋势,这两区已成整个北京流动人口主要接收地。

综合分析,内圈人口比例不断减小,中圈和外圈人口比例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意味着内圈人口向外辐射机制正在形成,而中圈向外圈辐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根据上述特点,京津冀人口一体化战略设计须兼顾解决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密”和“过疏”两方面问题。

为此,人口迁移和分布必须与京津冀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布局相结合。在对三地人口科学预测和承载力状况评估基础上,结合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战略分析,拟定与天津承载首都功能转移、河北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政策方案相匹配的人口迁移路径政策。拟定京津人口内部存量调整与向河北及周边增量迁移相结合的人口疏导调控政策。

拟定与人口迁移和重新布局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疏导政策。

当前,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不均衡明显,应通过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来疏导调控人口。应以三地人口预测和承载力状况分析为基础,结合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公共服务能力及水平,确定促进三地人口迁移和布局的配套公共服务疏导政策。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此外,教育方面,可探索试行京津冀三地高考一体化政策;就业方面,与功能定位及产业分工相契合,拟定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区域就业政策;医疗方面,配置与人口结构相匹配的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养老方面,根据人口迁移方向和路径,构建满足不同区域人口养老需求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政策。

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应强调有序疏导,而不是简单“排外”。对为北京市建设作出贡献的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应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通过优化积分入户政策和降低限制门槛等举措,保障其尊严和基本权益。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