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全球城市的转型方向(2)

科创中心:全球城市的转型方向(2)

趋势:创新要素向“全球城市”集聚

如果说前危机时代,硅谷是创新中心,其地理带的模式是创新要素集聚的标杆与示范,但后危机时代明显存在一个转移,即创新要素从“地理带”向具有“城市特质”的全球城市集聚。从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需求来看,全球城市对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提供更有利的支撑作用,也将成为科创中心的重要空间依托。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位于中心城市的创新区域整合了企业、教育机构、创业者、学校、混合功能开发、医疗创新、高回报投资等一系列要素,“由交通体系连接、由新能源支撑、由数字科技联网、以咖啡作为媒介”,体现出“城市特质”(cityness)。相比环境优良的绿色区域,知识密集型的著名企业更倾向于将关键部门布局在接近其他企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大学的区域内,进而分享创意,形成一种有利于“开放创新”的氛围。在这种开放式创新的发展趋势下,全球城市由于自身的要素集聚能力、综合配套能力以及环境塑造能力,具有更强的“城市特质”,自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

在多样性的“城市特质”之外,全球城市具备一般城市难以企及的其他创新资源:其一,具备大量集聚的高水平人才优势。由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大量人才积聚于顶级的全球城市之中,从而形成创新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池”。其二,雄厚的资金与完善的服务。全球城市是国际重要金融中心,能够吸引大量的风投资本和专业化服务要素集聚,进而推动创新创业企业集聚,并帮助其站稳脚跟。其三,政府支撑与政策环境。相较于中小城市,全球城市一般都具备较为强有力的市政部门,并具备相应的财力、物力以及政治资源,以制定、推进有利于企业与创新发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开放式创新的政策环境。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对澳大利亚2Thinknow、美国普华永道的机遇之都指标、日本“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全球实力城市”评价体系等多维度评价的综合研究,全球创新中心城市可细分为4个等级:顶级全球创新中心、全球创新中心、全球创新枢纽、全球创新节点。第一等级的2个顶级全球创新中心分别为纽约和伦敦。在综合排名的分析之下,全球顶级的创新中心并非一般认为的旧金山(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创新明星城市,老牌综合性全球城市仍在多维度、综合性的创新评价中占据顶尖位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强弱对于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对创新区域建设的不遗余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全球城市对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作用。如2010年,纽约市就提出把纽约打造为新一代科技中心的目标,并提供土地与资金用来吸引一流的院校与研究所。曾经衰败中的伦敦肖尔迪奇地区(Shoreditch),现在却被称为科技城或小硅谷(silicon  roundabout),成功转型为一个新的高科技企业集聚地。伦敦金融城2012数据显示,肖尔迪奇集聚了3200家科技类公司,提供了4.8万个岗位。巴黎的Paris-Saclay创新集群作为“大巴黎”的创新中心,已经形成世界级的科学研究与创新集群,集中了法国公共研究资源的15%,拥有17000位学术和研究人员,38项欧洲研究委员会补助项目,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以及雷诺、标致雪铁龙、液化空气集团、泰雷兹与阿尔卡特等众多知名企业的全球研发中心。

目标:上海的优势与短板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与国际大都市,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改革发展,在创新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和自身的优势条件。这些创新的独特条件和重要基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资源的全面性。与国际、国内创新中心或创新城市相比,上海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特点在于,城市拥有较为全面的创新要素,尽管水平上参差不齐,但上海拥有研发、制造、销售、应用、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等创新链上的几乎所有功能。这种创新资源的综合性特征及要素的综合配套能力为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潜力。

第二、具有城市群的产业依托。上海与周边长三角城市群长期积淀形成的服务于全球的制造能力,使得上海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的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区域内具备发达的高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较为完善的科技市场和服务环境,在自由贸易区设立以后制度优势的确立、效应示范以及外溢,都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机遇。

第三、具有与国际创新资源的融合基础。上海本地的研发机构、跨国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国际资本、人才、市场的互动能力较强。截至2013年底,在沪外资研发中心有366家,其中世界500强有120多家,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有助于上海形成基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基地的全球研发网络节点功能。

尽管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与资本驱动能力相比,上海的创新驱动能力仍显薄弱。在侧重资本控制功能的多项国际城市比较排名中,上海已稳居全球城市第一集团,其在英国“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排名”中排名第9,“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第6,日本“全球实力城市GPCI指数”第12。而在强调创新驱动能力的全球城市评价中,上海尚未进入第一集团。其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仅居43位,澳大利亚“2Thinknow创新城市排名”24位。同时,上海在创新领域的短板不仅反映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硬创新领域,在文化创意等软创新领域也同样存在短板。

综合自身优势条件以及“资本—创新”双驱动的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上海在建设全球城市的过程中,应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崛起,重点建设全球领先的、政府引导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使自身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区,国际性领军企业的发展区,全球领先高技术产业的辐射区以及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