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高生产率作为新常态发展主动力

把提高生产率作为新常态发展主动力

最近,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发表的研究结果认为,生产率提高在我国以往高速发展过程中贡献很小,而且最近几年我国生产率提高速度放缓,令人担忧。与这种看法相反,我们通过大量数据测算发现,在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生产率提高并非贡献很小,而是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几年我国生产率提高速度放缓,是成功追赶型经济体普遍经历的规律性现象,是我国经济逐步接近世界技术前沿、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的表现。但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生产率提高潜力,使生产率提高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生产率快速提高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之一

生产率水平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表现。我国以往30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要素投入持续增加是首要推动因素,同时生产率提高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测算表明,1978—2013年,我国生产率年均提高达到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37%。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结论。例如,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等的研究认为,1978—2005年,中国生产率年均提高达到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40%。

我国生产率快速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追赶和要素跨部门流动。首先,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国可以更低的成本、风险和更快的速度提高技术水平。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作用。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引入,使我国在利用国外资本的同时也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不仅拓展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分工深化,也提高了进口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的技术水平,使出口商品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其次,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流动,是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1/5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来自这一结构性变化。

生产率提高速度放缓是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的表现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生产率年均提高速度比之前30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而且近两年出现了降幅加大的迹象。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近年来我国生产率提高放缓,与国际上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经济发展规律相吻合,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规律性现象。我们经过比较分析发现:第一,美国等处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生产率提高速度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1%左右。第二,在人均GDP达到10000国际元左右的发展阶段,日、韩等后发追赶国家都出现了生产率提高由较高速度向较低速度转变现象。日本1960—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生产率年均提高5.58%,随后开始大幅下滑,1973—198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韩国1980—1990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生产率年均提高接近3%,之后回落至1%以下。数据分析表明,随着发展水平提升,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技术水平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生产率提高速度普遍放缓。特别是在收入水平接近高收入门槛、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时期,这一规律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其深层原因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中国家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和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空间都逐步缩小,技术追赶和要素转移的步伐相应放慢。我国生产率1980—2007年年均提高速度超过3%,2007—2011年下滑至1.6%左右,变化趋势与日、韩等国基本一致。这表明,我国生产率提高速度下滑符合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济由快速追赶状态转向成熟状态的标志和前奏。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除后发追赶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规律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次要规律性因素和我国自身的特殊因素导致生产率提高放缓。前者主要是在经济下行期生产率提高速度通常较低,即生产率提高具有顺周期的特点;后者主要是前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施的大力度投资刺激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导致生产率提高速度一定程度的下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