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为解决市场需求首次提出的战略构想。金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金融需求与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等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动作用,以促进“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能源互动发展为切入点,兼顾“亚欧大陆经济整合”的战略研究,并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建设结合起来,是打造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金融务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欧大陆经济整合的有效手段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一、金融领域的合作
积极推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金融合作对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积极推进上合组织金融合作不仅有助于我国多元化能源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成员国联手防范金融危机、有助于推动区域经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同时,可以相互借鉴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如欧盟、美国及东亚在推进和深化区域金融合作方面的经验对正在谋求发展的上合组织金融合作而言,无疑非常有借鉴意义。虽然上合组织在金融合作的平台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金融合作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制约上合组织金融合作的瓶颈。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金融需求与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的作用结合起来。金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如果全部依靠中国的金融支持显然不是最佳方案。建议现阶段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国家开发银行和即将成立的“一带一路”基金作用,今后发挥金砖银行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的供给渠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金融保障。这比成立“上合组织银行”更容易运作,见效也更快。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能源合作结合起来。能源领域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既有能源资源国,又有能源消费国和过境运输国,具有巨大的互补优势。能源合作是上合组织经济合作中最具吸引力、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要争取早日建成能够惠及各成员国的多边能源合作平台,推动国际能源结构治理。中国一向是上合组织能源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在上合组织能源合作中,中国既具有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国家关系优势,又具有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我们要赢得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能源合作主动权,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上合组织国家的能源合作,既是中国能源国际化、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成果,也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之成功所在。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需求与中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八路”布局结合起来。形成“铁路、公路、输油管、输气管、电信线、水路、电力线、航空线”等八条线路,是中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可能通道。具体开辟哪些通道,开通的优先顺序,如何构造线路综合通道等,都是亟须事先明确的问题。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非常务实和深入,因此,充分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八路”决策和实施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二、农业领域的合作
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开展农业合作的战略,其基本的观点和思路是,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农业合作,对于中国的产能释放(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成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具备了向中亚地区扩散的潜质)、资源置换(可以通过与上合组织的农产品贸易,减少部分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减轻环境压力,使部分耕地有轮耕休养的机会),对于中亚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村富裕稳定、对于俄罗斯的农业生产与贸易,等等,都是有利的。
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虽然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依然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与投资的领域,但是在支持的力度上与发展的决心和方法上,都大打折扣。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积极推进农业领域的合作。
第一,中国在育种、肥料、滴灌、农业机械、食品加工设备等方面,在上合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同时这些产品与设备的价格与用途,是上合组织成员国能够承受并且适用的。中国可以考虑采取援助带动出口的方法,既能提高中亚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产量,又能起到推动中国农业技术与机械出口的效果。第二,制定积极的针对中亚地区的农产食品贸易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从中亚进口,如大豆、棉花、小麦等。这既可以刺激中亚以及俄罗斯农业生产与贸易,增加这些国家的收入,促进该地区农村的发展与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增加保障。第三,在农产品质量、卫生与安全标准上,可以积极推进在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合作,从协调到双边认同,再到多边认同与互信,实现在上合组织内部的农产品和食品的畅通贸易,从农产品领域推进上合地区的经济、贸易一体化。具体而言,可以先展开双边的合作(中俄、中哈乌、中塔吉之间的农业合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