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现实(4)

中国精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现实(4)

传统文化,我们通向未来的路 第68届文化讲坛实录

葵里面埋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图象

第三点,中国精神不仅活在一己的感受中,更活在共同的集体经验与历史记忆中。今年中国美院国画系考试的题目叫“江流有声”,我觉得这个题目令人怀想。它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此处的“江流有声”,它是钩沉风雨江山外的“万不得已者”。

宋代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正是根据苏轼的《赤壁赋》绘制而成的长卷。在这一长卷绘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水,更看到了苏轼的激情和愤世,听到了他和命运抗争的交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绘画为什么没有走向工整秾丽的风气,而是始终把握着一种心存天地江山的诗性风范。

这样的一种诗境,用如此朴素的绘画方式,把一些事情讲得明白,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性风范。这种诗性风范流传千年,跬积成中国人独特的诗化经验,这种经验我们是否还能够把持,我们是否还能够坚守,这是当代艺术家的共同责任。

这种诗化经验,还潜涵在中国画和油画为代表的当代绘画之中。油画源于西方,传入中国有200多年历史。油画进入中国,首先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一批时代精品,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等。同时,油画又始终在思考着如何与中国东方的艺术理论、东方的画论相融合。油画在中国有两个使命,一个是如何活化在东方,另一个是如何从东方的沃土中、东方的艺术养料中形成一种东方气象的油画。

比如,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带着东方的风味、东方的诗意。还有赵无极的画,大家通常以为他是一位抽象画家,但实际上他是把中国山水的韵味用油画的方式、用当代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扎根于中国沃土的油画,它创生出中国精神的本色语言,也是中国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

最后,我想以我画的葵为例,来表现中国精神在今天传承与拓新上的努力。我画葵已经十几年了,我画大葵、小葵、硕葵、残葵,画春葵、夏葵、秋葵、雪葵,对我而言,画葵就是画一代人,画向阳花开的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和生命成长。中国人有咏物的传统,梅兰竹菊都是。但是,要以一种东西来表现20世纪的中国人,我以为,只有葵。

葵,燃烧炽热,理想向善;葵,草根坚韧,沧桑坚强;葵,最能够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况味。著名作家余华看到我的葵,说葵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热泪盈眶的青春记忆,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意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一代人的成长、担当,以及我们走过的长路。所以,葵是大地,是既有苍茫意象又有火焰意象的大地。葵所表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重归东方的情怀,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成长,走着一条向西归东的道路,所以,葵里面埋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图象。

总而言之,今天我想说的是,中国精神不仅仅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生生不息地生长着的文化现实。它是中国作为主体所生长出来的精神特点。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嘉宾小传

画家的激情,诗人的浪漫,思想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当这些特质集结于一人,那便是许江。

许江,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去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江的艺术作品,有机融合了传统思维与现代表现方式,坚守着艺术的纯粹与价值。他深深懂得,“真正的艺术,要引领大众,一路追问思想的峰峦。”

他来自东方,也深入西方,又自西方回归东方。在东西方之间,许江不仅仅是一名摆渡者,更是具有诗性情怀的创造者。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