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今波:现在,有些人常常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分得太清。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属于过去的文化,要看未来,还得是西方文化,这种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吗?我想,对此许江院长肯定不同意。许江院长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掌声有请他!(全场鼓掌)
中国精神既包括了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传统,也包括了今天仍然在本土生活中生长着的创生之力
各位嘉宾、各位艺术界的同行,大家下午好!
刚才尚长荣老师给我们上了关于传统文化精彩的一课,我听了非常感动,下面我想从绘画方面来谈一谈关于中国精神传承的思考。
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了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个中国精神指的是什么?我想它指的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也包括中国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换的、我们当代的精神方式与特征。这就像刚才尚长荣先生满怀深情地以他的方式,来朗诵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中的念白一样。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知识界曾经形成一套关于东方和西方的解释,认为中国的文明是静态的,西方的文明是动态的,中国的艺术是写意的、行而上的,西方的艺术是写实的、行而下的。由此,西方被表述成一种单数的整体,是一个整一的形象。今天大家都对西方非常了解,知道西方各国也是各有不同的。我在德国的时候就感受到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举止、语言特征、文化习性是非常不同的。与此同时,又相应地建构了一个与西方相异的中国传统世界,建构了一个想象中的、片面的、非西方的中国。显然,这样的表述对于西方、对于中国都是一种误读。
东方和西方原是地域上的差异,包括地域上存在的不同观念。但这种差异变成为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保守与变革等等一系列价值判断的不同时,使得地域的观念、时间的观念、价值的观念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线性结构。在这当中,东方往往等同于传统、旧派、保守,西方则代表了现代、新锐、变革,进而认为东方的命运必须要由西方来点化和解放,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显然,我们今天谈中国精神,已经摆脱了这种关于东西方的双向误读,突破了那个关于西方想象的误区。中国精神不再仅仅是僵化的、历史的幻象,也不是西方简单臆断中的那个非西方的东方,中国精神既包括了源远流长的我们自身的伟大文化传统,也包括了今天仍然在本土生活中生长着的创生之力。这个本土生活的真实的生命主体,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我们上承千载血脉,脚踏世代热土,组成既传承不怠又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体,形成自觉、自立、自新的创新力量。因此,我们今天讲的中国精神,应该活化在本土的日常生活中,活化在共同体的全体中,以中国作为生命主体来生发出我们的本色力量和鲜明特征。
中国精神不能等同于中国的传统性,而应当把这个传统性重新置于生活和时代的场景里,扎根于生动的感性的大地上,进而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激浪中,磨砺先锋,汰洗浮尘,完成创造性的转换。这种感性的方式非常重要,它一如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是我们去感、去思、去触摸、去行动的真实的肉身,是沉默地处在我们言语和行动之下的、随时可能跃起的生命哨兵。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核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