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新常态下的增速之变

如何看新常态下的增速之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首先让人感受深刻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甚至超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确实,过去5年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2010年的10.4%逐步下降到2014年的7.4%。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5年GDP增长的预期指标是7%左右。如何看待这种增长速度的变化?

从高速到中高速的转变适应了经济上台阶的现实需要

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的转变,有利于我国经济迈上中高端水平和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新台阶。

中高速增长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实力与大国地位严重不相称,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世界水平,甚至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不把经济搞上去,其他事情都谈不上。因此,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脱节的现象日趋严重,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增长方式,盲目追求高增长速度,不仅会损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会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高速增长则给经济发展留下较大的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有利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中高速增长有利于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我国经济体量已经非常庞大,2014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3.6万亿元,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就意味着6000多亿元的新增产出。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继续保持高速、超高速增长不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曾有过较快增长阶段,以后便在经济波动中减慢下来。上世纪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过快速增长,但最多持续10年左右。我国持续3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迹。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减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我国已具备较为雄厚的物质实力、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多项重要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抵御各种冲击能力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中高速增长完全能够继续保持住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良好态势。

中高速增长可以保障就业。在宏观调控诸目标中,我们已经把就业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保障和扩大就业。过去几年,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新增就业岗位逐年增加。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就业弹性有所提高,已经不需要太高的经济增速就可以实现就业预期目标。另一方面,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加快上升,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高于工业,也进一步为保障就业创造了条件。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