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个人”视域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个人”视域

众所周知,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独立的个人”的出场,以及“社会”、“国家”、“共同体”等那些向来受人崇敬的神圣性事物的衰微,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显著标志,而这也正构成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以及所谓后现代哲学兴起的宏大背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如火如荼,而“个人”的出场则更是令人瞩目: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市场经济普遍发展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世界性交往普遍化,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知识社会急遽转型,传统社会的“依附的个人”正在迅速向市场体制下的“独立的个人”转化,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条件也渐露端倪,这预示着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个人”时代的来临,也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如今,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理论领域,人们都普遍认识到,缺失了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个人”,不仅使我们的既有成就显得苍白单调,而且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失去后劲。

有鉴于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就不能不对“现代”、“现代性”、“现代化”背景下“个人”的出场这一引人瞩目的事件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进一步来说,马克思哲学欲植入当代中国以继续发挥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和重构力,展现其当代性,就不能不对为马克思所初步阐释而在实践中日益显得重要的“个人”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因此,在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深化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理解成为普遍吁求的学术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个人理论,开启奠基于“个人”问题之上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视域,将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问题置于“个人”这一新视域中来把握,可以形成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获得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理解。这是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展开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回应当代中国日益凸显的“个人”问题从而使马克思哲学真正走向当代的重要路径和通道。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考察显示,马克思对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兴起而来的“个人”的出场有着自己敏锐而卓越的体会和把握。“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固有维度,也是赋予马克思哲学以鲜活生命力和展示其独特哲学运思的科学范畴,因而是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从而展现其当代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视域。然而,在马克思以后的诸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人们却遗忘了马克思的个人理论,未能将“个人”的真实内涵及其所展现出的马克思哲学之批判与超越意蕴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理解,这实际上是把对个人问题研究和探讨的权利拱手相让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周世兴教授所著《个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个人——马克思个人理论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围绕马克思哲学中的“个人”与“个人”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两大问题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憾,从根本上纠正了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人特别是个人的理论偏见。作者在扎实的原著基础上展开对马克思个人理论的细致考察,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个人”范畴的真实意蕴,全面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个人/个性”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论证令人信服地表明,个人理论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并非浪漫主义的想象,因而并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梦想和对来世幸福的寄托,而是能够为每个人所真切感受到的对他们的存在和他们的活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本身的关怀,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关怀。

“个人”范畴的演变史以及关于马克思个人理论与其社会历史理论的比较研究,都是与本题相关的重要问题,尚有很大讨论空间,希望学界就此展开更为广泛而细致的研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