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人的现实生命是马克思哲学的志业

捍卫人的现实生命是马克思哲学的志业

与此前所有哲学家的志向不同,马克思的志业不是建构抽象的理论,而是捍卫人的现实生命。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关怀人的现实生命并将其价值、尊严与自由置于首位的实践哲学,是为人的现实生命及其解放服务的“实践的理论”。这一理论旨在为自身颁布“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在发生学意义上,人的创造物本应体现和确证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然而在现实中它们却颠倒为人的主宰者,成为统治人的抽象物。因此,以捍卫人的现实生命为志业的马克思哲学,就体现为对各种统治人的抽象物的批判。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在黑格尔哲学中,实体第一次具有了自我运动、自我变化、自我否定的生命本性,从而保证其真正实现和确证了自身。这样,黑格尔哲学就以具体的、历史的概念解释了感性现实。然而,这一现实却是观念中的现实,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的现实及其对象。就此而言,黑格尔只是以思辨的方式“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而且,在“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的现实生命及其价值与尊严,还成了必要时可以被随意践踏之物。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揭露了其虚妄和僭越的神本主义,将人的价值与尊严还给了人本身,确立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

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以往的意识形态的出发点不是历史的人的感性活动,而是“没有历史、没有发展”的普遍意识。对此,马克思指出:“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意识形态对人的僭越在于,把特殊说成普遍,进而把普遍看成人的现实生命的终极立法者。就阶级社会中的国家而言,其内部的一切斗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都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就人而言,活生生的生命要么被理解为无需肉身、鄙弃自然属性的“自我意识”,要么被理解为没有历史、无需他人和交往关系的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展现的都是“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人的形象。这样,人的全部丰富性就被简约为“思维着的、逻辑的、思辨的精神”,人的全部活动亦被化约为抽象的精神劳动。因此,马克思揭露了形形色色的普遍意识作为颠倒的世界意识和颠倒的现实世界的非法性,揭穿了其对于人的现实生命之抽象作用的非法性,确立了人的现实生命这一真实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人的现实生命要靠作为本源或本体的某种物质来说明,人的自由、价值与尊严要从作为本源或本体的物质来推演。如是,人完全受制于空间的纯粹物质性。然而,这一“物性”本身的实在性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最抽象的“物质”范畴恰恰是通过“自我意识”所设定出的超感性之物,它“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如是,子虚乌有之物何以能充当生活世界的本源?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也终因将感性归结为“最高直观”而坠入唯心主义。可见,旧唯物主义的症结在于预设了超历史、超实践之物。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任何事物都必须从人的主体的方面,从历史性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方面进行理解,只有这样,现实的人及其异化之扬弃才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