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发展战略与中美海上安全的竞争与合作
今天,中美两国之间的官方和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彼此间的合作日趋增加,不过部分美国政界、军界人士和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海洋战略的认识还是有一些偏差,比如说他们认为:中国军力崛起并超越日本、中国军事开支的日益增长、中国海上力量的井喷式发展、中国军事意图缺乏透明度和中国在周边海域展现出“咄咄逼人的示强行为”、中国正在构建和部署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中国海军巡航大洋成新常态、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先进反舰导弹、094型核潜艇、“巨浪-2”潜射导弹以及“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等一系列尖端武器入列服役等一系列的事例(其中不乏主观臆断),对美国海洋权益和当代海上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这种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战略误判甚至冲突发生或升级,最终破坏全球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为了制衡中国海军的海上伸张,美国全面介入亚洲涉华海上领土纷争,与争端当事国开展军备合作、共同训练、联合军演,共同遏制中国。美国一方面纵容日本扩军、修宪、解禁自卫权,大搞夺岛军演,鼓动日本巡航南海;另一方面积极游说韩国同意在韩部署“萨德”(THAAD)防空导弹系统,旨在削弱中国的对美军事威慑力;美国增兵澳大利亚,监控中国在南海的军事活动;此外,美国还准备忘记旧仇宿怨,向从前的敌人越南示好;美国驻军新加坡,可以随时封锁马六甲海峡,从而切断中国的能源来源;美国积极拉拢印度,使其作为主要盟友,欢迎印度进入太平洋和南海。这一系列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不过,美国和中国在海上安全领域也有着积极合作的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有助于对冲和消弭上述对未来海洋和平不利的诸多负面因素。同中国一样,美国也在力图避免同海上强国交战。限制地区冲突,遏制地区动荡,阻止大规模战争,以防其危及全球体系的稳定等也是美国的战略目标。不难看出,美国海上力量将防止战争与赢得战争视为同等重要的事情,甚至前者要更为重要。为此,中美两国在集装箱安全倡议、打击海盗、海上反恐、海上人道主义行动、海事合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初步合作进展。美国海上军事力量希望通过与中国海上力量的建设性互动,减少误判的可能性,试图将中国视为海上合作伙伴,将中国拉入美国主导的海洋安全秩序之中,促使日益强大的中国融入全球海上伙伴关系。而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的转型也为中美两国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权发展战略正在进行六大转型:由过去将海权视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而转变为现在可以利用的和平发展的保障;将海上安全哲学由“为了生存”转变为“确保发展”;将海上安全重点由狭隘的国土边界安全转变为广泛的利益边界安全;将近代“消极防御”的“海防论”转变为现代“积极防御”的“海权论”;将“无限海权观”转变为“有限海权观”;将马汉“海权论”思想中的“权力”色彩和“强权扩张”思想转变为“权利”观念和“国权伸张”意识。中国海权发展谋求的是以平等之地位独立于世界,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海洋权益,积极参与国际海上安全合作,实现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完成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大转型,进而促进亚太安全乃至世界和平,构建“和谐海洋”,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中国既不会排斥他国追求各自的发展权利,也不会谋求成为称霸海洋的海上霸主。
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转型诉求、中国对全球海洋公域的依赖以及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保护需求,促使中国海上力量向印度洋和太平洋不断扩展。中国支持在亚丁湾打击海盗的护航行动、利用医疗船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使命、参与多国大型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与美国海军一道参加“2014年环太平洋军事演习”、签署《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并且布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些行动充分显示出中国愿意接受国际规范、制度和行为标准的意愿。并且,中国一直极力避免与美国在海上发生正面的军事冲突,防止自身崛起进程为战争所打断,这成为中国亚太战略的底线。
毋庸置疑,面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交织的国际时局,构建中美海上安全伙伴关系是构建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美国海军战略正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对此,中国也应当由海上军事力量联合制定海上战略,为中国的海外军事活动指引航向。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海权、打造蓝水海军、成为海上强国。在海上安全领域,中美两国应当减少冲突,增加共识,共同建构一个稳定的海上安全秩序,以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生存空间、促进全球海事共同利益。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将依然是“美国世纪”,而21世纪下半叶将有可能进入中美共治亚太的时代。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海外军事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