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寻求农民增收新突破(2)

新常态下寻求农民增收新突破(2)

从农民增收趋势看,兼业收入将长期存在。从农民收入的动力源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必须内外结合、多轮驱动,充分释放各方面积极因素,努力拓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源。

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生产方式不一样,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此相应,不同地区农民增收的重点也各不相同。比如,在东北地区,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粮食生产收入对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在河南、安徽、重庆等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对增收的贡献率较高。因此,必须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和着力点,沿海发达地区要更加注重挖掘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潜力;传统农区和中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拓展农业内部增收空间,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同时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新时期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必须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前提下,着力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

在制度创新层面,主要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人力资本创新和农村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中的核心问题,这项改革对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前提是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让农民放心大胆流转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增加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

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各种各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增加务农的主业收入。

职业化农民的培养,核心是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让职业化的农民获得人力资本溢出的收入效应。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意义重大。通过股份合作、农民经营权入股、重构集体经济积累新机制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从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收入。

在政策创设层面,主要涉及农业投入、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以及城镇化方面:

投入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解决土地细碎化、地力水平低等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在各类政策工具中,价格政策对激励生产、保障农民收入的效果最直接也最有效。当前,价格政策的核心是理顺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为保供给促增收提供有效支撑。

补贴政策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探索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直接补贴等保障农民收入的政策工具。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产品、服务方式创新,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增加收入提供保障。

加大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覆盖范围,为小规模农户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开展产量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试点。

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分工分业的发展趋势,对各类群体的主业收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作者为农业部经管司司长)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