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制外人才引导与服务
营造人才发展的社会和法制环境。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给予优秀人才和创新人才更多的关心关注,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发挥市场在人才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针对体制外人才,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支持人才中介机构为体制外人才提供多样化服务。发展并规范体制内外人才联谊组织,鼓励定期开展各类人才联谊活动,加强沟通,集聚各方面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成立各种类型的人才发展基金,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吸纳和募集人才发展资金。
逐渐打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渠道。要充分认识到消除体制界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才工作的大势所趋。积极创造条件,打破身份、体制限制,更大范围、更广视野地吸收优秀人才,特别是体制外人才,在体制内外架起一座人才流动的桥梁,使人才可以在体制内外“流得动”。
建立人才分类管理服务机制
尊重行业差别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和总结不同类别人才的成长规律,如区别对待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对两种类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分别进行总结;对于基础研究型和应用实践型人才的考核要各有侧重。人才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在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为“偏才”留出空间,打通快速成长的通道,提升人才政策的弹性和适应性。
建立区域化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工作要有区域化差异,尤其对于经济薄弱、人才匮乏的地区,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优秀人才服务偏远地区相关机制,鼓励、激励优秀人才服务、扎根偏远地区,在帮助培养带动一批人才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依托网络互联,加强平台建设
建立人才工作管理平台。由省(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梳理各部门、各区县相关人才计划和人才政策,在省(市)层面建立人才工作管理平台。将人才服务的信息发布、意见征询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提供信息管理、检索、推送、反馈与咨询等服务,实现政策信息与人才信息的区域共享。
搭建人才工作交流联络群。依托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信息发布、即时互动、咨询反馈等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广大人才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政府部门、人才工作者与人才之间的交流,建设“网上统一战线”。
建立人才联络员制度。按照不同类别或区域设置联络员,加强同各类型人才的联系。人才联络员需要了解相关人才政策信息,为人才提供政策制度咨询和服务,确保各类型人才在需要时能“找到组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