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腐后继”现象透视
为何一地多官员接连倒下?
这似乎证明了此前一直流传很广的判断:做官是一种高风险职业,有些岗位风险尤其高。这显然只是人们的直观判断。但如此重要的岗位为何会有三任主官连续倒掉,人们自然要追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正全力整顿山西官场、力争弊绝风清的王儒林给出的答案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从严治党,没有从严治吏,没有履行主体责任”。
“前腐后继”怪环境?
这种论调的可怕之处,在于给大规模的集体贪腐找了个台阶来下,并且有一种受害者的委屈状。不可回避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引起“前腐后继”。在一种“你捞我也捞,不捞白不捞”的心理支配下效仿。诚然,腐败环境和风气培养不出清官,但绝非只能随波逐流。要坚守住了底线,破解所谓的生活环境论。关键是要做到“对上不依附,对下不团伙”。
主政官员“前腐后继”警示了什么?
第一个警示就:千万别有侥幸心,腐败没有“安全区”,伸手只能被抓。有些人以为,某地、某单位在查处多个落马官员后,就会缓一缓、松口气,最危险的地方反而会安全一点,这种预期显然已经失灵。谁敢腐败,谁就会成为反腐目标。
第二个警示:身处关键岗位,必须时刻自律。在打落99虎后,反腐仍然势头不减,高劲松虽然算不上第100虎,但他的落马同样警示人们:身处一把手职位,必须洁身自好,否则,结果“你懂的”。
第三个警示:别迷信圈子,“朋友圈会变成腐败圈”。有人总以为,入了圈子才有出头之日,但“圈子文化”只会害人害己。山西官场的“圈子文化”也曾大行其道,结果直接带来塌方式腐败,对政治生态的破坏极其巨大。至于政商朋友圈,更是仕途陷阱。
如何跳出“前腐后继”的怪圈?
第一,要换人,更要动机制。应继续严密相关制度规定,不断完善、改进、细化相关程序,并严格落实,特别是要限定行政一把手的权力。打破贪腐恶性循环的根本之道还在于,做到关口前移,从具体的环节、具体的领域、具体的制度上来观察和思考,落到具体的制度建立上,没有制度的要建立制度,有了制度的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第二,则要继续加大惩处力度,当司法惩处跟进到位,做到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诸如水利领域中的“前腐后继”,才可能大大减少,也才能根治贪腐官员的侥幸心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