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一”模式助推扶贫工作

“七个一”模式助推扶贫工作

近年来,昌宁县紧紧围绕“出实招,出真招,真扶贫,扶真贫,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要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扶贫工作,采取“七个一”助推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

探索一个工作模式。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新时期扶贫开发纲要、滇西边境山区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紧盯贫困对象,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为主要方式,在动员社会参与、壮大扶贫力量、搭建扶贫平台、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完成片区规划投资27.69亿元,有力推动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2014年,解决贫困人口1万人。

建强一支扶贫队伍。层层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扶贫项目的实施。项目实行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审计局等部门共同管理机制,县、乡、村分别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项目监督小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实施方案和组织项目实施,项目监督小组负责对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资金管理使用、项目验收等进行全程监督。

争取一批重大项目。根据中央、省、市扶贫政策变化,扶贫资金结构调整,及时对全县扶贫项目规划进行调整,瞄准资金走向,主动与省、市扶贫部门对接,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健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工作机制。2014年,争取到各类扶贫资金1.8亿元,省、市、县定点挂钩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329.72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421.14万元。

凝聚一个发展合力。及时总结推广实施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战略的成功经验,加大对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拓宽筹资渠道,整合资金4.1亿元,集中力量解决特困连片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始终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扶贫效益并重,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909.86万元,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并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等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帮扶一批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以工带农、以农促工”战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用好用活用足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和信贷扶贫等扶贫开发项目;精心培育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中小型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产品集中,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2014年,投入项目贷款及财政贴息资金7210万元,扶持4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化、品牌化,形成了信贷扶贫资金“双扶持”模式。

强化一个安全保障。严格资金管理使用,认真执行县级报账制。坚持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控制扶持范围、对象和标准,把好拨款发物关、项目验收关、报账审查关和档案资料关。坚持项目公示、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运行安全。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