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规模小的限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稳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依法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适度规模经营要依托新型经营主体。要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发展“订单农业”等经营模式,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形成带动农民参与生产经营、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为保障。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纠纷调解组织,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速度越快越好,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确保农民群众真正受益。
推动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于粮食连年增产,要素支撑绷得过紧,农业发展环境约束加大。一方面,亟须加强生态治理保护。发展农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算大账、算远账、算历史账,按照资源环境禀赋和承载能力,调整优化农业布局,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的,要坚决退还;该限牧限渔的,要严格限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广绿色清洁种养方式。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不仅使耕层越种越薄,还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必须做好“减法”,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搞好秸秆还田等,抓好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推动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当前我国农业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必须提升国际化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要推进海外基地建设。目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有大量闲置宜农土地,合作发展潜力很大。要落实好相关合作协议,推进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海外农业基地建设。要培育重点企业。开拓新的资源和市场,企业是主力。多年来,吉林省组建海外农业投资开发集团等一批企业,发挥了带动作用。但整体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要整合资源,研究设立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公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要拓展合作领域。农业“走出去”绝不应仅仅限于种植业,要把上下游产业链投资纳入“走出去”布局,鼓励企业向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投资,提高整体效益。同时,适当进口国内紧缺的资源性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转方式,农民必须转型。要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投身“三农”,特别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现代农业第一线就业创业,既体现自身人生价值,又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结构怎么调、调什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吉林看,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狠下功夫,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理念引入农业,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依靠市场力量决定农业资源的动态配置,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在“内外联动”上做文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遵循市场规律、农作物生产规律、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我省东部地区要打造以人参、鹿业、食用菌、林蛙、中药材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粮食、经济作物、草饲畜牧业,建设大型绿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同时,支持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低,必须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培育知名品牌。吉林粮食多,可以通过过腹转化打造精品畜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