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2)

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2)

二、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基础不可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一)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态“环境问题虽然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受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制约”[2]。资本主义对大自然的掠夺和污染,是以它对人的掠夺和污染为前提和中介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私有制及其雇佣剥削制度,是人与人的关系危机进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的最深刻的根源。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其物质生产方式只以不择手段地攫取无止境的剩余价值为唯一目的;无穷无尽地赚钱获利,正是这个制度、这种生产方式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正如马克思引用一位资产阶级学者托•约•邓宁《工联和罢工》中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3]

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即资本家)为了利润,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即无产者)为了生存,便一个个成为“经济动物”,社会的一切——包括科技、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娱乐等等都成为资本家赚钱获利的工具。生产和消费、工作和生活都被纳入资本利润体系之中,科技也成为高效制造商品、高效消费商品、高效消耗、高效污染的工具。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经济动物”们便必然把大自然(资源和环境)也纳入资本利润的逻辑体系和生产体系之中,他们一方面精打细算,通过技术变革和扩大劳动分工不断提高生产率,使物质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种类生产出来;另一方面又通过消费金融和商品零售体系的“创新”形成庞大的商品消费机制,进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垃圾制造和环境污染。

根据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现在又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必然导致一方面财富被极少数人肆意挥霍和浪费,另一方面穷人们为了延续生命又会不择手段地从环境中索取生存资料,这些都必然加剧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即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愈益恶化。

(二)变革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消除生态危机的出路

既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这一制度不可改变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战略,那么,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对这一制度实施变革,即变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4]全世界的自然科学家虽然作了大量努力来警示我们人类和地球所面临的危机,但却没有足够的能力认识到问题的根源(甚或无法认识到危机的严重程度),因为他们大都没有深入探究生态危机背后的社会问题。危机的原因需要超出生物学、人口统计学和技术以外的因素作出解释,这便是历史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5]

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资源枯竭、土地沙化、森林消失、物种灭绝、气候异变,这些貌似天灾实为人祸的现实困境摆在人们面前,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遭遇到了自己的自然极限。从空间角度看,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统治了大部分地球,把人类社会和地球自然界的关系变成了单纯的物质消耗和污染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6]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其集团已经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将世界的廉价资源地和“潜力股”市场瓜分完毕并强化了统治。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30多年的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运动,他们将国际经济分工体系重新洗牌,“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使得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继续处于他们传统的廉价资源(包括廉价劳动力)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的地位,而且成为他们转移高消耗、高污染的所谓“夕阳产业”的首选地,甚至成为他们堆放或填埋各种科技和产业废弃物的垃圾场。如此一来,大自然既是人类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人类社会“无限广阔”具有“无限容量”的垃圾场;人类文明由此得到不断的“进化”,人类也由此享受着愈益高档的物质生活,满足着自己“无边无际”的欲求。

随着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地球空间越来越小,其发展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资本另一方面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7],人类文明的“进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欲望的满足便在时间上越来越呈现出“末日”的景象,人类文明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

莱斯和阿格尔试图通过“希望破灭的辩证法”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态危机,奥康纳则试图通过所谓资本主义无法提供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态条件而产生的经济危机来消除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已经解释了这两种方法的乌托邦性质,他指出,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者的自由联合”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福斯特和伯克特则最终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生态学,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最好选择。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仅解决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且也解决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8]

(三)资本主义不能成为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的方法论原因

与生态文明整体主义世界观和系统综合方法论相反,资本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基于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子主义和分析还原方法论。在自然哲学、社会科学、政治领域的应用从根本上以获取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

在自然科学领域,它把自然界的本质归结为原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原子乃至各种物质都是孤立而静止的,彼此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决定的。这种原子主义自然观决定了分析还原的方法论,即将一个整体中的部分或要素从它所在的整体中分离出来,孤立地进行理想化的观察和实验,从这个孤立部分或要素的性质和规律推断整个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这种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忽视了事物的整体和要素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技术把完整的自然体系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也彼此“失去了”自然界内部固有的普遍联系,为人们“征服”和“战胜”自然提供了最有效的强大工具。

而在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它把社会理解成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个人所构成的(如同马克思所说的“一袋马铃薯”),这些个人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彼此独立地追求各自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体主义社会观认为,个人的最大利益机械相加就可以得到社会的最大化利益。与之相应的个人主义的分析还原方法论认为分析社会基于分析个体的人,分析个体人的性质推及整个社会的性质。把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改造社会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技术手段,这便是能够解构社会整体的私有制。私有制将社会整体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部分,形成具有清晰区分度的利益划分,并在现实关系中形成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社会结构达到了个体主义社会观的最高的实践境界。

在社会政治领域表现为充分张扬个人意志的民主制度,这种个人主义的民主制度实际上不是“人主”,更非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而是“钱主”,即单纯的物质做主,也就是作为当代私有制社会之财富象征的金钱做主。因此,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不可能平均分配,私有制所决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也决定了这部分少数人才最具有征服和战胜社会的资格和能力。

综上所述,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自然、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政治领域的应用主观上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客观上实现了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物质效益最大化,其结果便是给自然整体造成了空前的分解和破坏,这也是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危机和生态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