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看,市场经济在中国经历了由拒斥到认可,由确立到完善深化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我国国家治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到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博弈的转型模式,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深化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共治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家治理在一步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正处在由转型模式向协同共治模式的转化之中。
一、问题的提出
自国家产生以来,国家治理就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政治学视角看,国家治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缓解社会冲突,协调社会矛盾,以使国家与社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秩序范围之内。因此,亨廷顿认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目的是维护政治秩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国家治理主要是指国家对公民、对社会的统治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治理理念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分析领域。1989年以后,治理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研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和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国家治理长期沿用政府、市场、社会“三合一”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其弊端也日渐显现,所以,国家治理模式朝着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现代化方向转型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之后,之所以能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的内涵(何增科,2014;徐湘林,2014;唐皇凤,2014);二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江必新,2014;郭强,2014;辛向阳,2014);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封毅,2014;江必新,2014);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唐皇凤,2014;俞可平,2014;徐勇,2014);五是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李景鹏,2014;冯莎,2014);六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唐皇凤,2014;吴毅,2014;吴德慧,2014;竹家立,2013)。上述学术回顾虽然没有完全列举各个研究视角的优秀学术成果,却也能大体上反映出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但如果再次回顾十八届三中全会,除了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外,还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两大理论亮点是无意巧合还是二者之间有必然的关联?答案肯定是后者。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当前学界的研究看,鲜有学者关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事实上,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型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过程。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必然会推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尝试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视域透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