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中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中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2)

二、拒斥市场经济与“全能主义”国家治理

从国际共运史上看,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尚未解决好的历史课题。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拒斥市场经济的,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会带来两个无法克服的后果:一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会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二是运用自由竞争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当采取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来取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所以,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那么,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否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信心满满。恩格斯就曾设想:“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列宁也认为,到那时“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工厂。”社会主义从理论进入到实践领域之后,的确是按照经典作家当初的设想,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国家治理方面采取了高度集权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以前苏联为范本的,国家治理自然也采取了“全能主义”的治理模式,正如俞可平认为的那样,改革以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行的是经济上的命令体制,政治上高度一元化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公与私、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几乎完全合为一体。这种“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治理主体的一元化、强国家 弱社会 弱市场的治理结构、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治理路径。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政府成为唯一的治理主体,权力缺乏必要的约束,过度膨胀,扩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建立层层组织,国家权力能够从最高层直插到社会最底层。这种国家治理模式有三个最为明显的弊端:一是经济发展的低效率,二是政治运行的高成本,三是社会权力相对萎缩,社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从逻辑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治理必然会采取政府控制一切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因为除政府之外的其他治理主体(如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是缺位的,甚至个体公民,由于其利益诉求的高度一致性,也完全由政府来代表,政府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政府的目标就是全社会的目标。国家既垄断了物质资源,又垄断了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体公民的社会流动受到种种限制,个人价值除了通过国家提供的平台来实现外,别无它途。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曾经有着惊人的治理绩效,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这种治理模式一度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有些领域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萧功秦认为,“全能主义动员体制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动员体制。”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传统到现代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物质生产层次多样化、结构复杂化,个人需求个性化,这就使得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越来越难以通过计划来平衡,计划经济解决资源配置的潜力正在逐步消退。导致的后果是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政治发展缺乏动力,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力。一言以蔽之,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国家掌控一切资源配置权的治理模式是无法长期维系的。“它必将被国家和社会既对抗又合作、社会高度自治和政府有限干预同时并存的国家治理模式所代替。”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