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准骑证”为安全教育带来创新(4)

期待“准骑证”为安全教育带来创新(4)

小学生“准骑证”新规可以借鉴

在“创建平安校园,营造和谐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当下,顺德希望小学整治校园安全下猛药、出重拳,出台的“准骑证”新规值得点赞,可以借鉴。

按理,小学生的自行车交通事故一般发生在校园之外,学校并不承担主要责任;就算自行车需要考“准骑证”,也应该由交通管理部门来实施,但顺德希望小学不扯皮不推萎,主动作为承担校园安全的主体责任,这种担当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

长期以来,小学生自行车交通安全一直困扰着政府、学校和家庭,小学生们骑车不得要领,骑车安全常识匮乏,扶肩并行、单手撑伞骑车、双手撤把……一系列危险动作屡见不鲜。据统计,我国交通事故中,自行车交通事故占百分之九,其中小学生自行车交通安全事故占有一定比例。这次,顺德希望小学出台新规治理小学生交通安全,可谓抓住了“瓶颈”,牵住了“牛鼻子”,相信从此为切入点,小学生的自行车交通安全工作一定有新起色。

校园安全工作重在创新、贵在创新,顺德希望小学出台的“准骑证”新规就是个创新,学生想骑车,必须“过三关”,培训关、笔试关、“路考”关,关关切中要害,招招点中要穴。试想一下,我们都能象顺德希望小学那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何愁校园安全工作局面打不开?何愁平安校园的目的达不到?

“准骑证”如何更合理

质疑者认为,出具“自行车驾照”属于变相行政许可,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增加了负担,而对违规骑车学生的处罚措施更是明显“越权”。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交管部门为学生设置“自行车驾照”考试,侧重点放在了考试上而非培训上;出发点放在了安全管理上而非安全意识培养上,加之行政权力主导着发证,就不免予人口实。

同样属于安全知识教育,譬如学校组织的逃生演练、消防培训,普及面甚广,却未见有争议。原因在于,类似的安全知识教育,更侧重于安全意识养成,既不发证,亦无处罚条款。那么同理,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交管部门,将工作重心置于学生交通规则和骑车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上,并且变换方式给出“可骑车”或“不可骑车”的建议结果,而非强调管理属性的发证和处罚,骑车考试就当然有了合理化的出口。

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增配,就如同公共服务增加供给。但凡公共服务公平的增加供给,是不会招致非议的。学生“自行车驾照”考试陷入舆论漩涡,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色彩太浓,而对学生素质的训练太少。于是,一种应然的安全知识和法制教育,就变得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就此,尤其值得教育者反思。其实,很多时候,站位决定着一种新生事物的正当性。是站在教育服务增配的立场,还是站在安全管理的立场,“自行车驾照”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所以,围绕学生“自行车驾照”考试固然有争议,但却不宜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呼吁有关部门调整思路,让中小学生的交通规则和骑车技能训练,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