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任性

自由与任性

什么是自由?有人说,“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当然,自由中确实包括“由自”,如果自由中没有自我意志的作用,就不能称为自由。但“由自”决不等于“自由”。“由自”是“任性”。

自由不同于“任性”。任性,如果仅仅使小性,脾气犟,属于性格问题。我说的“任性”指的是恣意妄言、纵情行事。“任性”看似自由,实际上是自由的反面,它是无视道德和法律的非理性行为,其后果往往导致的是“不自由”。无论是公共生活领域或私生活领域, “任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应该与理性相伴而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中获得自由。而对自然“任性”,得到的是自然的报复。越任性,报复越重。

就人对社会关系说,自由表现为在不违背法律的条件下个人的言行是“由自”的,是自我做主。而“任性”,则会由于违法而受到惩罚。“一时性起”,酿成牢狱之灾的事并不少见。

就人与自我关系说,自由表现为人对自己本性的正确认识,而不是纵情贪欲,精神为物所奴役。精神的物化,就是人的异化。异化的人,是不自由的人。

自由决不能解释为“由自”。“任性”中有自我,但过分“自我”,就是“任性”。在我们社会中,党有党纪,国有国法。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我们社会,人人都可任性而行,会成个什么样子,不难想象。

马克思明确把自由与任性区分开来。他曾说过,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可是法律规定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之中。在法律规范中,自由的存在是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法律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保障的是人民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但决不赞同“任性”。当“任性”越出道德底线,就应受到舆论谴责;触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

人需要自由。没有自由,人就是两脚动物。但自由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自由具有集体的特性,而“任性”是个体性,属于个人的品性和素质。但“任性”不是天生的性格,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条件,以及一切形成“任性”的条件相关。土豪的任性,因为是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任性,因为是富二代、官二代。某些名人、闻人的任性,因为是名人、闻人。但并不是任何富人都必然“任性”,也不是任何富二代、官二代、名人闻人都必然“任性”。“任性”,是一种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人文和道德素质,不同于文化水平。文化水平表现为知识,而素质则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内涵。文化水平高的人不见得素质就高。有些人得意忘形,狂言乱行,并不是因为文化水平低,而是自以为是富人、名人、闻人,可以置身于道德和法律之外。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