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6日,基于两岸和平、台湾发展的愿景,本人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身份,接受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率团前往中国大陆参访。此行,除造访南京中山陵,在北京大学以“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为题发表演说,更与胡锦涛先生会面,并共同发表了五项共识。如今回顾十年之前“和平之旅”的历程,至今仍感当时决定正确,意义深远,不仅深受国际瞩目,尤其为消弭两岸对立而搭建两岸政党联系之桥,跨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对日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5年民进党执政不断冲撞两岸的现状,台湾当政者不仅数度在公开场合刻意发表激化两岸对立的言论,并在政策上提出“一边一国”“正名、制宪、公投”的主张,操作“公投绑大选”等作为,使两岸关系严重倒退,两岸情势剑拔弩张。在当时严峻的时刻,我深觉两岸关系一定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互动,才能化解两岸的紧张,突破两岸的僵局。
面对当年执政的民进党试图逆转两岸关系现状,我身为台湾最大政党的主席,从监督执政党、着眼全台湾人民福祉的立场,从中国国民党创党的精神和理念出发,我坚定地认为,国民党有责任扮演稳定两岸关系的角色,发挥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繁荣的功能。同时,在两岸关系十分紧张,台海局势迅速恶化之际,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有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民众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因此,我本人决定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团赴大陆访问,展开“和平之旅”,除了表达台湾内部“台独”以外不同的声音,更要反映台湾绝大多数人爱好和平、希望两岸和解、台海稳定的心声。
这次“和平之旅”的意涵,在于国共两党为寻求两岸和平展开对话,我特别强调“这是难得的历史性一步,国民党希望能对‘两岸交流新纪元’做一推手”。并且也就当时日益升高的两岸局势,向大陆反映台湾的主流意见,表示:“台湾本土意识不等同‘台独’意识,而台湾少数人的政治意见虽不是国民党所能赞同,国民党仍不希望看到由于这些少数意见而造成两岸关系恶化。”
十年之后重新回顾这段历程,不禁感到当时进行“和平之旅”实在是承先启后且任重道远的工作,同时符合振兴中华民族、国家和平富强的一贯精神!简言之,它是历史潮流之所趋,是两岸同胞民意之所向。
此行,最重要的意义,乃是我以中国国民党主席身份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先生的会晤。因为这是194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签订“双十协定”后,60年来两党领导人的首次见面会谈,所以受到两岸民众和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接触交往和会谈中,双方不仅建立初步的互信与共识,在会后更共同发表了五项共同愿景。
此次“和平之旅”,国共双方形成了“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共识。据此,从2006年到2008年,国共两党进行了3次经贸文化论坛,针对两岸海空直航、经贸和农业合作进行广泛的意见交流与讨论,并形成诸多共识,使得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可以在这种国共对话、协商的良性基础上,很快地恢复自1998年以来已中断10年的两岸海基、海协两会之协商,并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及“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等,迅速达成两岸直航、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旅游的政策目标。
自2008年中恢复的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的两岸制度化协商,迄今已举行10次两岸两会高层会谈,共签署21项协议并达成2项共识,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朝更制度化、机制化的方向发展。两岸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不仅普获国际社会肯定,当前的两岸情势,更是60余年来最为平和的状态。这显示“和平之旅”确实带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当时双方所坚持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是正确、有效的,富有开创性的!
检视“和平之旅”的贡献与影响,实具有“结束国共60年来的对立状态”、“缓和台海紧张情势”、“建立国共两党互信基础及沟通管道”、“巩固东亚地区和平”等四大意义:
一、结束国共60年来的对立状态
“和平之旅”是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度会晤,象征着国共两党60年来的对立状态已经结束,双方改变“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立场,愿意跨越海峡的沟通,重新展开互动交流。借由“和平之旅”拉近了两党的距离,化解自国共内战以后的对立情势,必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