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诉求的变迁(2)

当代中国青年诉求的变迁(2)

而由自身权利诉求出发,引发的对政治判断的情绪性反馈,是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原因。例如,根据我们对全国5400名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显示,该群体对当前晋升制度、薪酬体系、科研管理、绩效考核等高校管理制度普遍评价较低。64.9%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比较刻板,缺乏灵活性。68.4%的受访者认为高校职称晋升制度多以年龄划线,“论资排辈”现象严重,缺少激励作用。73.5%的受访者认为高校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不能体现工资收入与个人能力相挂钩。高校青年教师不像公务员那样有机会接触到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些日常工作中与之直接发生利益关系的具体制度是他们获得对国家认识的主要渠道。对管理体制不满意,将会导致他们对国家政治信任感的流失。

可以预见,青年群体的权利诉求复杂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经济诉求之外,有社会诉求和政治诉求的青年群体,比如“城市白领”正在不断壮大。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5159万人增加到39310万人,而全国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121万人减少到37943万人。这意味着,青年整体的政治权利诉求将日益提升。尤其是对于诉求表达更为激进的青年群体,其权利诉求上升的速度和政治参与制度化的速度之间的差距,将相当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的政治稳定。因此,能否将青年的权利诉求纳入到有序的政治参与中,有效回应青年诉求,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课题。

放眼世界,今天的青年成长在日益同步的全球化背景下,构成其认同基础的,不再仅仅是家族传统、地区习俗、民族特征,现代传播营造的软环境和工业生产打造的硬环境正迅速成为引导全世界青年的决定性力量。工业标准化生产以相似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方式取代传统的就地取材各具特色,现代传播则用生活化的意识形态取代传统的宏大政治。借此,这两股新力量消弭了地理空间的差异,同时建立了新的社会空间格局,其界限标准是依附于身份的工作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权利诉求。在这一新的空间中,人们旧有的身份将逐渐淡化,新身份将逐渐凸显,人们的认同、标签、归属感,都将随之改变。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建构者,这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价值观念体会和表达

青年的价值观念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意识形态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时虽然听不到他们对意识形态的辨析,但是在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中,我们能感知到他们特殊、具体而生动的价值理想和生活准则,这些是最真实且最有活力的意识形态,而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想工作,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和青年价值观的沟通对话,无疑是所有群体中最具挑战性的。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述是一种典型的理性结构,其思想内容是以概念、判断和推论等理性形式表达的,而且这种表述都是经过深入思考而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价值原则和实践要求的。当互联网和手机通信迅速普及后,社会传播不仅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技术基础,而且也展开了信息传递的影像化、符号化的感性传播方式,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人的意识活动主要是处于感性层面的心理活动,使得只有那些能够形象化和感性化的影视信息才能产生喜闻乐见的效应,包含于其中的价值理念、行为规则和理想目标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要想真正成为青年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沟通的主要内容,成为在社会生活中真实而普遍发挥作用的信息权力,就必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字内容视觉化、理性概念感性化的转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