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互联网+”,需要配套信息文化 (2)

发展“互联网+”,需要配套信息文化 (2)

摘要:信息文化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当下就做,会促进社会大众对信息经济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推动形成共谋信息经济发展的合力和定势,从长远计,文化建设可以调动大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用最小的耗费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信息经济的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形态相比,信息文化至少有3个新的特征:

一是虚拟化。当下发生的,是我们正在互联网上建设一个和现实世界平行的网上空间,网上有市场、有社区、有银行,还有办公室、图书馆等等,随着虚拟技术的进步,人类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网络生成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随之产生的文化,也带有强烈的虚拟属性。

二是数据化。虚拟化的空间,归根结底都是由数据构成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无论是数字、文档,还是图片、声音、视频,都是以二进制代码0和1保存的。这意味着,所有的信息,尽管形式上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同一种语言和“基因”组织起来、然后被分析、整合。这种分析是彻底逻辑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模糊、含蓄、写意是迥然不同的。这种分析也是彻底理性的,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理性和知识就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理性、知识的地位是不同的,当我们谈及一些文化粗野、另一些高雅,一些文化落后、另一些发达,原因就在于在不同的文化中理性的地位有高有低、知识的含量多寡不一。我们正在建设的信息文化,将前所未有的强调逻辑、理性和知识。

三是全球化。在信息时代之前,人类无法打破地理带来的隔阂,文化都带有很强的地区性。今天通过网络,一个人可以随时和不同国度、不同地方的人交流,地理空间已经不再是交流传播的障碍,信息跨越国界的传播,推动了物质、金钱和人才的跨国流动。时下,跨境电商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很多传统的企业家来说,他们没想过、甚至不敢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就是对这种全球化的属性缺乏深入认识。

那当下又该如何建设信息文化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宏大、开放的话题,值得发动全社会参与讨论。这个任务虽然史无前例,但也存在一定的规律,例如:我们可以从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企业家的行为模式和消费者的精神风貌入手,和信息经济的特点进行一一对照,在这个基础上,把信息文化中正在形成的一些新特点、新要素用明确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图标表示出来,以形成一系列的口号、规范和制度,再通过宣传和普及,去影响企业家和社会大众的心理倾向、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这些提炼出来的口号和规范,再通过实践,不断补充、丰富和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新文化需要对旧文化进行扬弃,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还会循环、反复。

信息文化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当下就做,会促进社会大众对信息经济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推动形成共谋信息经济发展的合力和定势,从长远计,文化建设可以调动大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用最小的耗费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信息经济的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