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互联网+”,需要配套信息文化

发展“互联网+”,需要配套信息文化

摘要:信息文化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当下就做,会促进社会大众对信息经济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推动形成共谋信息经济发展的合力和定势,从长远计,文化建设可以调动大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用最小的耗费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信息经济的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的需求和发展会决定大众的文化观念,但文化一经形成,又会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目前我们正处于变革阶段,整个商业领域、社会层面,都需要新的文化和观念。

最近全国上下,都在热烈讨论“互联网+”,但对传统领域的企业家而言,要向互联网转型,也有不少难以逾越的“心结”,最近我就发现几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一个生产西梅干果的公司,老板跟我“吐槽”:作为生产者,他是总经销商,前两年他就开始“触网”,但互联网的玩法让他受不了,这是因为,网上有各种促销活动,而且信息流动非常快,几近透明,只要某个分销商某一产品一降价,全部的经销商都立刻知道,会在第一时间质询他、要求他降价,作为总经销商,他难以解释,不得不承受一轮又一轮的降价压力,而传统的线下销售,各地价钱虽然也不同,但因为信息不透明、或者传递速度慢,各卖各的,也相安无事。这位老板对此一筹莫展,他的结论是,线下的生意好做,线上难做、甚至没法做!最后索性又回归“传统”,只做线下的生意。

在一个围巾生产的小镇,我遇到类似的现象,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该镇建设了一个专业批发市场,但上百家围巾企业中,几乎没有“触网”的,这里的企业家解释说,围巾要上网的话,款式、花样、尺寸大小都立刻会被竞争者知道,从而快速模仿,因此对上网他们都采取了拒绝的态度。

企业家的吐槽在现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因为害怕信息透明而拒绝网络,这就象驼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以为别人也看不见它了,无异于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企业家们面临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利益攸关的,大道理他们听了很多,但心结还是难解,最终望“网”却步。

这些都是当下向“互联网+”转型的典型障碍。道理不是不懂,但面对新生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既定的心理倾向、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的惯性力量很大,要真正拥抱互联网+,唯一的方法,是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例如,把信息的快速流动真正当做一种新的常态。

这就牵涉到价值观、涉及到文化。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有一种文化形态与其相对应,经济加上文化,才是“文明”。拉长时间的维度,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需求和发展会决定大众的文化观念,但文化一经形成,又会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特别在变革时期,旧的文化观念、思维定式往往会成为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目前,我们就处于这个变革阶段,整个商业领域、社会层面,都需要新的文化和观念。如果“互联网+”将引导我们全面进入“信息经济”,与之配套的文化形态,不妨称为“信息文化”。

信息文化,是因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之形成的大众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企业在推行、普及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之后,组织文化会出现一些明显的新特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文化的重要性肯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