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随机买8份草莓,均检出致癌农药残留”,这样一个结果,无疑再次触动了国人脆弱的神经。当然了,现实或许还没想象中那般糟糕。新闻中提到,所检出的两种农药,其中之一的含量符合国标,另一种则根本不在国标名录之列——这样的状况,我们并不陌生。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虚虚实实的“食品安全”议题,往往都指向了“国标的缺失或滞后”。似乎,监管源头的宽松化设计,自一开始就注定了,整个产业链的品质和禀性。
草莓有毒?草莓无毒?倘若参照不同的标准,便会有不同的答案。于是乎,这俨然成为一个,见仁见智、各说各话的“谜题”。于是乎,这俨然成为一个,见仁见智、各说各话的“谜题”。需要追问的是,事关食品安全的各式国标,为何每每表现出惊人的“大尺度”?要知道,这绝不只是因为,职能部门后知后觉,对某些农药的药理属性缺乏认知与警惕;而是由于,在多元的利益博弈格局下,“国标”或宽或严早已超越了科学判断的立场,而变成各方势力施加影响之后的妥协产物。
一面是数量众多的普通消费者,一面是由种植户、批发商、零售端所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前者固然希望“国标”能从细从严,后者却倾向于“国标”能从宽从松。这些年来,相关“国标”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显然远未达到民众预期。所以如此,显然是受制于,中国农业一贯的“重药”传统:若贸然将“国标”与先进水平接轨,无疑会大大增加种植成本,削弱农产品相对竞争力,最终必会遭到“产销集团”的强烈反弹。
那么,在可见的未来,果蔬的安全指数,会随着国标的收紧而稳步提升吗?基于此,至少有两点事实令人存疑。其一,随着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大行其道,众多较高支付力的人群,率先选择接受高价换取更可靠的果蔬。这种趋势,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消费者的整体意志,使得呼吁“国标从严”的民间声音发生弱化;其二,以“国标”体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本就尚且无法做到全面覆盖。这导致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农业生产会一如既往地滥用农药。
尽管我们承认,确保果蔬安全,离不开一套严格的标准,以及确保标准得以落实的监管架构。4月24日,“史上最严”新版食品安全法通过。明确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回应了公众对食品尤其是农产品安全的强烈期待。
良法的制定只是基础,而要将这个“史上最严”新版食品安全法真正落到实处,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农业管理部门“接地气”,深入田间地头普法;其次,农药使用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出细则,杜绝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另外,对于市场上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让责任人受到相应的惩罚。让新的食品安全法为公众的身体健康护航。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