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年节传承保护的世界意义(2)

我国传统年节传承保护的世界意义(2)

以农历年节为例,它的形成与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相应,受季节风候的影响,很多地区有着明显的季节分野。远古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和植物生长一岁一枯荣的特点,有了岁年的感悟和春播秋收两大节令的认知。其时人们对年的时序季节,只有春秋两季。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大致是随春秋季节风候节律而动。孔子写历史,称为“春秋”,也是由此而来。

总之,年节是远古“春秋”季节节律中的一个节点,也是我们远古先民对生存地宜人生态自然节奏的触景生情:人生和万物生命一体化意识的独特理解、深切体验、真情祈愿。

我国传统节日内蕴独特的地方性生存智慧,中国本土固有的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这一理念,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学者格尔茨创立的。中国古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似是这一理念的更早的表述。如端午节起始于古人顺应节时的养生理念。因其间,多阴霾不正之气,百虫出动,是流感、腮腺炎、猩红热等流行传染病的易发季节,为了驱邪祛毒,于是古人想出许多办法来防病强身。端午节节俗——食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悬艾叶和菖蒲、缚五彩线、配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都是先民自我保护理念的习俗实践活动,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智慧,反映了先民自远古以来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理念。环视当今世界,单边科技主义的发展观,过分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得一时的安逸,并埋下了永久灾难的祸根。而我们的端午节俗,面对天时地利的变化,所采取的各种做法,却是因地制宜、顺应节时,顺势营构适宜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利自己和族群身心的健康发展。套用时髦词汇来说的话,这反映了我国先民萌芽状态的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它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标志性的、传承性的知识文化,也必然是全人类珍贵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财富。

传统节日,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是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形成的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与行事方式。它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起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现实中,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奠定了基石。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悠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确立我国民众文化身份、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开辟了新的通道。

(作者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