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2)

反腐败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2)

2 腐败侵蚀市场的“公平”“效率”“资金”和“信心”,反腐败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记者:请结合您的专业背景和相关实例,谈谈腐败会对经济造成怎样的危害?

吕劲松:一是损害公平。公平,意味着不同的市场主体可以拥有平等的竞争权利和均等的竞争机会。而权力寻租的重要特征,就是借助权力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搞“差别化待遇”,对施以利益输送者“高抬贵手”,对“不谙世事”者就“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令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显规则”不起作用,“里外通融”“上下打点”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企业不以创新能力分高下,反以“公关”水平论高低,极大侵蚀了市场经济规则,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二是降低效率。在一个被腐败所侵蚀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要素流转往往因腐败行为而背负额外的成本,使得要素价格更加“昂贵”;市场行为的衔接也往往因腐败行为而拉长周期,使得要素配置更为低效。在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人面对市场主体,非但没有服务意识,反行“雁过拔毛”之术,惯于“吃拿卡要”“不给钱就不办事、慢办事”,导致有限的资源在企业内部也被迫向腐败倾斜,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也不得不面对价格上、时间上和结果上的偶然性,不仅降低企业自身的效率,也扭曲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并通过价格层层转嫁,降低了市场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沉积”资金。资金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之一,而涉腐资金则往往无法保持其“资源”的属性。一些腐败分子为掩盖腐败行为,千方百计转移和藏匿非法所得,本可以作为发展资源的资金,或逃匿、或转移、或沉积,丝毫起不到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涉腐的公共资金,或因不作为、慢作为而“躺在账上睡大觉”,或因大吃大喝、损失浪费而消弭于挥霍之中,本可以体现政策取向、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资源的公共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

四是侵蚀信心。腐败行为不仅仅会在某一特定事件中直接损害公平正义,还会“传导”出不良的导向,败坏一方风气,其危害远远超过了特定事件本身。不难想象,面对“花钱事事办、没钱事事难”、“信权不信法,认官不认理”的市场环境,创业者勇气受阻,已进入者则会倾向于“用脚投票”,即使是已经被绑定在利益链上的“圈内人”又何尝不想逃离。被信心所抛弃的市场,最终也会“众叛亲离”,导致市场要素纷纷逃离。

记者:反腐败斗争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吕劲松: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改革。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腐败斗争绝不是经济发展的“减速器”,而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一是能够促进公平,搬开经济发展“绊脚石”。通过反腐败,破除“不公平”这一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极大障碍。这既是遏制权力“任性”、防范权力寻租的治本之策,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

二是提升效率,按下经济发展“快进键”。通过清理附着在市场行为之上的腐败活动,促进市场要素更有效率地配置。当前,有效遏制“吃拿卡要”等消极腐败现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着力改善机关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和办事效率;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让附着于市场之上的“伸手者”付出代价等举措,都为提升经济效益夯实了根基。

三是释放资金,激活经济发展“硬通货”。通过打击腐败,让宝贵的资金资源不再成为贪官转到海外的“后路”、藏匿于家中的“慰藉”,让公共资金避免无端闲置、损失浪费甚至中饱私囊,使资金资源能够真正“用在刀刃上”,对准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发力,撬动更多资源投向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四是提振信心,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只有维护好公正廉洁的市场环境,才能塑造良好的市场预期,为市场主体投身公平竞争、勇于创业创新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驰而不息地净化社会风气,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