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退一步(2)

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退一步(2)

摘要:佟麟阁将军是我国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他的遗体,由中国红十字会、冀察政委会外交委员会率警卒10余人于7月29日在大红门寻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佟麟阁在南苑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发布命令: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当时《北平时报》登载一篇文章说:“佟副军长善治军。二十九军纪律严明,勇于作战。而于老百姓则秋毫不犯,佟将军训练之力也。当七七后,军士于烈日下守城,每一队前,置水一桶,用开水以止渴。商民感激欲泣,竞献西瓜,坚却不受。对老百姓恭而有礼,杀敌则勇猛无伦,堪称模范军人。”

7月28日上午,日军步兵在飞机和炮兵的掩护下,突然从东、南、西三面向南苑发起空中和地面进攻。集结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同时向南苑进攻,切断南苑守军北平方向退路。当时南苑守军有29军卫队旅、骑兵第九师留守的一部、军事训练团、平津大学生军训班等约2万人。通讯设备很快被炸毁,联络中断,指挥失灵,部队各自为战。至下午1时,接到军部命令,佟麟阁立即决定,分散撤出南苑进城。当撤退部队跨过凉水河,到达大红门与红寺之间的南顶路时,与日军遭遇并发生激战。他只得率部由南顶路向北,进入时村。在时村又遭遇日军的伏击,佟麟阁腿部受重伤,部下都劝说他尽快撤离,他坚持战斗。带伤指挥作战的佟麟阁头部又受重创,壮烈殉国,时年45岁。

身后哀荣 英名永存

佟麟阁将军是我国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他的遗体,由中国红十字会、冀察政委会外交委员会率警卒10余人于7月29日在大红门寻获。佟将军全身浴血,面目模糊难辨。忠骸运回北平城内,佟夫人及其子女含悲收殓,隐姓埋名,寄厝于雍和宫附近柏林寺。老方丈仰慕将军为国献身精神,保守寄柩秘密,直到抗战胜利。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史馆,以彰忠烈。1938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举办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称佟麟阁“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抗战胜利后,1946年,为纪念佟麟阁、赵登禹殉国9周年,举行了移灵、追悼大会等公祭活动。7月28日,国民政府为佟麟阁举行国葬,由李宗仁主祭,从北新桥柏林寺到香山兰涧沟,沿途设6处公祭点,民众自发摆设供桌、祭品。随后,佟麟阁骸骨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南约一公里的兰涧沟山上。同年,将北平西城的南沟沿命名为“佟麟阁路”。通县亦因佟麟阁在此指挥过抗日,乃命名一条街为“佟麟阁街”,以为纪念。1979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人物小传

佟麟阁(1892-1937),原名凌阁,字捷三,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1922年任冯玉祥将军陆军检阅使署高级教导团团长。后任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1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七七事变爆发时,在北平南苑率部抗击日军,7月28日遭日军伏击殉国。

□史迹寻踪

佟麟阁墓,位于香山脚下兰涧沟。1946年国民政府将佟麟阁骸骨从柏林寺移葬此地。197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佟麟阁墓修葺一新,并树立汉白玉石碑。佟麟阁墓坐南朝北,宝顶为半圆凸形,墓碑字迹清晰,墓地四周整洁、肃穆。1992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