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争取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实现正面事件社会效益最大化。正面事件通常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果,这很容易做到,但是要想做好,就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了,因为它常按照传统的做法,例行惯例式的发布方式,平铺直叙,客观描述,毫无新意,通常难以产生轰动性的社会效果。要产生最大最好最积极的社会影响,必须通过科学统筹、精心策划,认真挖掘,充分报道,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二是实现负面事件产生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效果,领导干部必须素质过硬,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具有极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十分熟悉新闻规律,深知社会大众的心理规律,对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对社会上与负面事件及其对应的正面事件融会贯通,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展开认真细致的研究讨论,依照科学的程序进行科学策划,进行周密细致的计划、安排、组织和实施,对全过程进行不间断地监控,适时调整中间细节。
三、实践层面要敢讲话会讲话,掌控在媒体面前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影响和控制舆论的权力与能力,它决定公众舆论的走向。领导干部只要出现一定是伴随着相关背景事件的,媒体也好,公众也罢,心中一定是充满着某种期待的,如何去释惑,如何让人们正确地看待相关事件都需要靠领导干部的话语来完成。
第一,应该做到的。要真诚。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是生命是铁律。公布的内容可以是不全面的,但绝不应该是错误的、虚假的。你可以不说全部的信息,但你说出来的信息绝对不能是谎话;要简练。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能让人听懂又记住的语言;要准确。准确表达,并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要会道歉。负面事件出现时,道歉体现得是担当,该道歉的时候不道歉那是逃避责任;要灵活。要随时把握舆情的走向,要用灵活的头脑说出灵活的语言,引导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禁忌的。不要激怒媒体,也不要被记者激怒,要沉着冷静。什么时候都不要与记者敌对,不管你喜不喜欢他,都要与他们友好相处;不要指望记者会保守秘密。好多事件发生时,消息不一定都是在官方的场合获得的,往往是与内部人士接触时获得的;同时也不要与记者展开争论,因为越争论就越会让自己变得被动。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有可能与媒体打交道,所以领导干部要善于引导新闻舆论,学会和适应在媒体关注、舆论监督下开展好工作,努力在党委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建立起良好互动的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