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税价同调如何转化为控烟利好
此次是我国时隔6年后再度调整烟草税。与以往调整相比,此次调整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烟草调税与调价的同步推进。这也意味着,此次税价同调,直接作用于烟草消费者,以期达到控烟的最终目的。
据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受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的人群吸烟率为28.1%,7.4亿非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136.6万。严峻的形势面前,加大控烟力度时不我待。
今年6月1日,北京即将实施控烟新法规。根据法规,全市范围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环境及公共交通工具内将禁止吸烟;室外也对吸烟多有限制,如排队时禁止吸烟。违者将被处以个人最高200元,单位最高10000元罚款。有专家将此概括为“凡是有屋顶的地方都不能抽烟”。如果说这是从法律层面进行控烟,那么烟草的税价同调就是利用经济扛杆来达到控烟之效。
理论上说,这种制度思路没有问题。烟草毕竟是一种商品,价格因素肯定会对消费市场产生波动,并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事实上,提高烟草的税收和价格,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为有效的单项控烟策略。但从实践看,税价上调能否控制烟民数量和烟草销量,只能保持谨慎乐观。吸烟具有成瘾性,烟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刚性消费品,尤其是对一些老烟民来说,10%的提价似乎还不足以使他们改变多年养成的习惯。报道中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样的现实下,烟草的税价同调可能还会面临一种道德质疑:吸烟虽然有害健康,但毕竟是个人自由,如果有人就是要坚守这种自由,那么烟草税价同调就不仅起不到控烟目的,还会加重烟民的负担。其意义何在?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控烟究竟控的是什么?控烟不仅是控制烟民数量和烟草的销量,而且要控制烟草的危害,相比之下,后者才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一方面烟草税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可监督,另一方面,还必须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将从烟民手中收来的税款用于减少烟草带来的危害、提升国民健康。换言之,烟草税不是对烟民的惩罚,而更类似于一种公益基金,应主要用于公益事业。
这就意味着烟草税的征收与其使用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烟草税使用的正当性决定了征收的合法性。美国联邦政府的烟草增税专款专用于儿童医疗保险,而在各州,烟草税也大多用于教育和卫生事业。以加州为例,每包卷烟须缴纳0.87美元州烟草税,其中0.5美元用于儿童教育,0.25美元用于控烟和医保。在爱尔兰,烟草增税必须主动向纳税人公布每一分钱花到何处……某种意义上说,烟草增税真正值得关注之处,其实是“用到哪里”,而不是直接产生多大的控烟效果。
价格控烟之外应有更多努力
应该肯定涨价控烟可以起到一些最直接的作用。比如收入水平有限的群体,因为香烟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减少抽烟行为,但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价格幅度的上升有恐推动烟民由抽好烟向抽劣质烟转变。而从烟的危害来说,劣质烟的焦油、尼古丁比好烟更多,如何避免这样的局面,显然必须纳入控烟议程。
强调涨价控烟只是一种途径,并非否认涨价措施的正当性。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卷烟消费税的水平其实比较低,对卷烟课以高税事实上已是主流做法。只是如何发挥好价格控烟措施的效果,需要公共部门辅之以更多具体的措施。比如就香烟产品的封面设计而言,可以要求其具体展现吸烟的危害,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宣传上,则要更多地进行生动的控烟宣传。比如城市的公益广告牌等等可以利用的渠道,都可以纳入控烟宣传的渠道。不要小看控烟宣传的作用,据《遏制烟草流行》一书作者披露,“南非在使用了措辞严厉的警示语后,香烟消费量下降明显”。
当然,仅仅靠这些还不足以取得更好的控烟效果。剖析中国的控烟实际,一个更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吸烟成瘾的民众控烟。从现实层面来说,有着控烟需求的烟民并不在少数,但执行起来却很艰难,这是因为他们吸烟已经成瘾,单靠个人意志去戒烟,很难说能戒烟成功。基于此,可以学习其它国家的一些先进做法,拓宽戒烟渠道。比如推广一些替代抽烟的产品,如电子烟。再比如在医疗机构开设戒烟门诊、戒烟热线,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民众控烟。
对比控烟工作做得不错的国家,我们其实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一份来自全球23个国家100多位控烟研究人员的项目报告显示,卷烟消费税如提高两倍,卷烟零售价格可增加约1倍,而卷烟消费将至少降低30%。”这说明依靠价格控烟,有着长远的愿景。一方面,可以考虑继续调高卷烟消费税税率,因为区区小额度的上涨不足撼动烟瘾。另一方面,公共部门更积极地投入到控烟当中,加强公共场所的控烟工作。
没有人乐意坐视健康受损,吸烟成瘾者也只是轻视这一过程的长期危害。控烟怎样做好,既关乎一种习惯的改变,也关乎我们怎样的控烟努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