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虚无主义的根源(4)

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虚无主义的根源(4)

三、直面现实,穿过虚无,到达新世界

真正的现实中是蕴含着希望和未来的,只有勇于把握现实的人,才能承担起建构未来之重任;只有不怕现实中平庸和低俗的挤迫,不畏惧承担顺应现实中的前进潜力并勇于迈出步伐的勇敢者,不畏惧现实的运行中势必有所丢弃、势必遭遇风险、势必敢于担当责任的人,才能通往富有希望的未来。如果不以未来为指向确定现实,而是“现实的存在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或许现实会变得更舒适,危险性会更小,但同时也是更卑微、更低级”[25]。不满足于利用现实获取私利,不满足于得过且过,必须去创建更高、更强、更高贵的未来,那就必须敢于直面当下的现实。在尼采看来,在虚无主义的背景下,直面现实就是直面虚无,鼓起勇气直面它,把虚无视为一种创造的契机,就是把虚无主义从消极变为积极。敢于直面现实的人是能够通达未来的新人,这是尼采和马克思共同的见解。这种见解表明,以哲学去揭示、发掘真正的现实,以行动去养护、培育真正的现实,是承担成就未来之大任的新人的目标之所在。

“现实”对于不同的阶层很不一样。尼采曾经谈到,“现实”“存在”取决于我们的生命感和权力感的等级。[26]不同的生命感和权力感导致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现实的感知和态度产生很大差别。对于马克思来说,不同阶级的人由于利益和立场不同,对同一种“现实”的描述也会产生明显区别,也就是说,不同阶级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现实”。所以,关键是对于什么人来说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对所有人完全一致的“现实”。维持既定秩序对于他们最有利的那部分人,不会有光明的未来。这一点尼采和马克思都会赞同。按照尼采的逻辑,如果中产阶级的“现实”覆盖一切,那就是对高贵阶层的有生命力的“现实”的打压和摧残。如果以纯粹理智的态度来对待现存的一切,甚至希望通过这种纯粹理智的策略获得自我利益的更大化,计算自己的所得与所失,那么,就会陷入所谓的现代犬儒主义。这种犬儒主义是不会质疑现实的,只会利用现实获取自我利益。所以,用纯粹理智的态度直面“现实”,对于尼采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与他倡导的超人态度是有很大差距的。对此,维茨巴赫说,尼采也遇到了“纯粹理智对生命构成的危险”这个可怕问题,意识到纯粹理性认知的可怕后果,但没有像帕斯卡那样走回头路,也就是“重新回到天父那里,回到亚伯拉罕安全的怀中”,尼采选择的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更前面、最前面的是通往新信仰、新创造,但尼采告别帕斯卡这样的同伴继续向前走的时候,他已经发现,没有同伴的他已经处于虚无主义的大漠之中,虽然虚无主义只是中途的一个站点,不是终点,因为“为了能够树立神圣的东西,必须破坏神圣的东西”,但破坏后的直接结果已经让人颤栗、畏缩、惧怕了,已经使人后退寻求安慰了。所以径直走向终点的是超人,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了的。

所以,尼采倡导的态度,用施密特的归纳来说就是:“他以创造者的、游戏的、经验的、归纳的方式探讨现实,审视它,分析它,充满才智地讽刺它,以便查出其存在的真实内容——这种科学态度也决定了尼采著作的特色,它显得似乎缺乏系统性。”[27]

这意味着,对待现实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现实”取决于看待者的层次、高度和视角。尼采强调“我们看事物的视角”与“类似我们的、更伟大的生物的视角”的区别。维茨巴赫说,尼采在《重估一切价值》的二、三、四卷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从未见过的、更高视角看到的我们这个世界的新‘图像’,一个专供新物种的新环境。对受制于迄今为止通常的认知理论观念的人来说,这一切显得随心所欲和虚幻”[28]。这个超人的视角,与所谓隐微论意义上那种看透了一切,断定一切只不过是一种虚幻,是不过于此的时间之流停顿一下的映像,哪一个更是尼采欣赏的态度呢?

我们知道,有两个角度可以诞生这种隐微论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第一个角度是从宇宙学的角度,站在一个神的角度看人,人的努力归根结底终无意义。也就是说,从宇宙学的意义上说,人的确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意义存在。[29]第二个角度是,从人能够达到的高度上来说,如果设想人达到了创造性的顶峰,从这个顶峰上看待芸芸众生,也可以生发出一种一切终无意义的效果。但这个角度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而更多地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实际上往往做不到。如果能力和业绩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还要趾高气扬地模仿上帝的口吻言说,万物归一、一切皆无,那就是颓废的、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对生命的扼杀、残害。这样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是尼采坚决反对的。

无论哪一个角度,确切地说出这种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应该。特别是不分场合地对所有人乱说,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颓废和不负责任。只有达到相当高度的人,才能在某个时刻分享这种层面的虚无主义,作为人生境界达到某种高度的象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所说的人与物统一的“物化”“悟空”之说,就是这样层面的虚无主义,也是20世纪初朱谦之先生极力弘扬的那种虚无主义:它的本意不是消极、颓废,而是超越了较低境界达到某种崇高境界的表现,是一种人生的大彻大悟。尼采有时候疯疯癫癫地偶尔说出这种虚无主义,是对天机不可泄露原则的故意违背,显然,可以理解为他是针对未来哲人而言的,不是对一般人而言的。因而,他传达的也不是看透一切、不屑积极有为的精神,而是表达两种意思:第一,看穿虚妄的意识形态世界;第二,在此基础上继续积极有为,创造一个更高、更富有活力的新世界。因而,这种言说与中国传统的言说是不同的,它是一种现代的言说,体现着一种更为积极、永不满足的浮士德精神,不是毫无意义的消极感悟。我们同意维茨巴赫的看法:“谁不能感觉到尼采作为出发点的未来状况在自己身上苏醒和成熟,谁就无法把握他展示的新图像,就会感到它们是不真实的。”[30]

对这个角度和高度,尼采自己说的是,“飞到辽阔遥远的空中,才能看清低处被欣赏的事物,才能贴近也许被人们瞧不起的东西”。高度,超越一般人的高度是必须的。“尽一切努力,使我远离尘世,摆脱了爱与恨的束缚”,也是这样一种描述。[31]尼采的意思很明白,人不是神,无法按照神的视角看待世界,不能模仿神来行动。人至多能以超人的眼光、视角、能力和态度来对待现实。尼采并不赞赏那种动不动就称看透世界、因而无所追求的隐微论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者。从尼采与马克思结合的角度,或许我们可以把人对待现实的视角分为三类:(1)当下人的视角:无所忧虑,一切皆自然合理。这是尼采和马克思都坚决反对的,尚未看穿意识形态的表现。(2)帕斯卡式纯粹理智者的视角:看到了纯粹理智认知的可怕后果,但不敢再向前直面更可怕的现实了,倒退回能带来安慰的世界。(3)能够承受纯粹理智认知的可怕后果,因而能够超越这种层面的更高视角,不是现代人的视角了,是更伟大的生物的视角。这种视角必定是“未来者”的视角。尼采赞赏第三种视角,这跟马克思一致,虽然两人要到达的地方并不一样。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