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虚无主义的根源(5)

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虚无主义的根源(5)

跟反对纯粹理智的态度内在相关,尼采反对纯理论性的观察,仅仅从理论上、逻辑上思考,尼采认为那是苍白无力的,必须亲身体验才行,正如维茨巴赫所说:“它要求人们将它遇到的重大问题变成我们的亲身体验,并且化作行动和意志。只有我们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达到的,只有我们亲身体验过的,才是我们真正克服了的。精神的自我反映,尼采称之为纯理智的见解,还没有产生过任何好的东西。”[32]苏格拉底式的观察与思考,就是纯理智的,尼采很不喜欢。在这个意义上,尼采与马克思一样,赞赏自然科学,批评传统的“形而上学”:“再也不能继续脱离自然科学来思考哲学”;按照维茨巴赫的说法,尼采的这一思考方式完全不是形而上学了,“至少在旧的意义上不是;它毋宁是自然哲学的一种新的类型,一种新的世界智慧,康德通过它的批判著作有意识地为它做了准备”。[33]

尼采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按照尼采的分析,纯粹精神性是个骗人的东西,隐藏着某种心理事实,实际上还是某种本能在起作用。尼采要求“不要将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割”[34]!实践、行动,在当时主要是从事价值重估,把犹太人、基督徒、柏拉图主义者颠倒、重估了一次的价值重新恢复过来。当然,这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颠倒、重构,而是一种系统的重新设置,一种强者精神的发扬和提升。

于是,对尼采来说,虚无主义不一定是无信仰,否定生命的意义,而可能只是没有高贵的意义。虽然存在不同类型的虚无主义,对虚无主义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尼采所谓的虚无主义者,就是没有真实理想的人,就是不能真正把握到现实、从而无法确立高贵理想的人。他们可能有“理想”,但这“理想”不真实,不脚踏实地,建立在不健康的心理基础上。所以,“人设定价值的能力至今发展得太差,不仅跟‘期望的’人的价值不符合,而且与实际的人的价值也不相称:理想至今是真正毁谤世界与人的力量,是笼罩在现实上的毒气,是通往虚无的最大诱惑……”[35]与此不同,赋予最高价值以最高程度的现实性,就是最好的哲人应该做的,就是强者、超人的现实态度:“他们赋予最有价值的事物以最高程度的现实性。”[36]直面现实,不把现实视为僵死的,不把现实(传统)形而上学化,而致力于把现实中蕴含着的积极、健康、高贵的东西进一步实现出来,是哲学发挥本有功能之所在,是强者、未来哲人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对待现实积极和健康的态度。以此而论,虚无主义就是未能积极对待现实、未能建构高贵理想的表现。只有勇敢、积极、健康、正确地直面现实,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健康的和高贵的价值与理想。超越虚无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应该必须。

注释:

[1][德]尼采:《瞧,这个人》,黄敬甫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2][德]尼采:《道德的谱系》,周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91页。

[3][4][5][德]尼采:《道德的谱系》,第76、73、74页。

[6]参见吴增定:《〈致基督教者〉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19-269页。

[7][德]尼采著、[德]维茨巴赫编:《重估一切价值》,林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71页。

[8][德]尼采著、[德]维茨巴赫编:《重估一切价值》,林笳译,第544-545页。

[9][美]延森:《尼采与解放:一阙未来哲学序曲——解读〈善恶的彼岸〉》,见《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现代编(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10][11][德]尼采:《善与恶的彼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294、174页。

[12][德]尼采:《道德的谱系》,第14页。

[13]在阿诺德看来,英国文化是更多地继承了希伯来精神的:“清教力量喜欢火与力,喜欢严正的良心和希伯来精神,而不关心美好与光明,不在乎意识的自发性和希腊精神。”清教徒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只需要行动即可,“清教徒面临的最大危险,在于以为掌握了那知会他unum necessarium——惟一不可少的事——的标准。……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从今往后只需干起来就行了”。([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18、119页)

[14][15][16][18][19][德]尼采:《道德的谱系》,第26、27、28、29、37页。

[17][德]托马斯·曼:《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9、191页。

[20][21][22][24][25][德]尼采:《道德的谱系》,第35-37、90、75、136、7页。

[23][美]延森:《尼采与解放:一阙未来哲学序曲——解读〈善恶的彼岸〉》,见《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现代编(下),第589页。神圣律法可能与自由冲突;归属感与高贵自我并不冲突,却可以协调一致。

[26][德]尼采著、[德]维茨巴赫编:《重估一切价值》,林笳译,第124页。

[27][28][29][德]尼采著、[德]维茨巴赫编:《重估一切价值》,林笳译,第5、21、572-573页。

[30][31][32][33][34][35][36][德]尼采著、[德]维茨巴赫编:《重估一切价值》,林笳译,第58-59、22、26、24、74、532、526页。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