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新表现形态

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新表现形态

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蔓延,从学术研究走向日常生活,从专业知识分子走向普通大众,浸润多个领域,日益呈现多种表现形态。不同的表现形态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展的新特点。

【新闻背景】

●2015年8月30日晚11点56分,新浪微博认证用户“盛大林”(认证身份为知名杂文家、时评家、书法家、河南日报评论员)发表一篇微博,内容是“北大副校长梁柱: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并附了一张梁柱讲话照片。该微博引来大量网友关注,不少大V们对梁柱先生提出了尖刻批评乃至谩骂。

●后来新闻跟进揭出的事实令人大跌眼镜:梁柱先生并没有表达过此言此意,这是个别“标题党”在转发梁先生某篇文章时所篡改擅加,而网络大V盛大林在通过微博转发时根本没有查阅核验,其他貌似义愤填膺的大V们除了讽刺挖苦谩骂,没有一个人去探究真相究竟如何……而最让围观网民看不惯、弄不明白的是,在“辟谣与真相”找出原文、贴出真相之后,心虚的盛大林虽然删除了微博,但更多转发、谩骂、起哄者却没有跟着厘清事实,甚至没有一个大V向梁柱先生道歉。

●梁柱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指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对民族的文化采取轻蔑、否定的态度。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往往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任意歪曲史实,颠覆科学的历史结论,制造思想混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发展蔓延中出现了新特点,表现为以学术研究构建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新话语,以个体记忆替代、改造国家民族的整体记忆,以娱乐化方式亵渎历史的庄严,以反批判争夺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权这四种表现形态的结合。对此,必须用“组合拳”来应对。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表现形态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蔓延,从学术研究走向日常生活,从专业知识分子走向普通大众,浸润多个领域,日益呈现多种表现形态。不同的表现形态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展的新特点。

 以学术研究构建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新话语

学术研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基本表现形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研究抱持特定的旨趣,以“反思历史结论”,“创新”历史观和历史研究,“追问历史真相”为基本方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新中国历史和人民解放军历史,从宏观到微观都进行重新研究和评价。

其一,颠覆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首先是从根本上否定唯物史观。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主张“价值中立”,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来评说历史。具体到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制造现代化范式与革命范式的对立,将革命史观定位于“意识形态产物”,否定其科学性。

其二,转换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反对阶级分析方法,彻底背离历史辩证法的要求,走向形而上学。从现象中发掘“真相”而忽视本质,以历史片段和细节来描述全局,用当今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依靠研究者的主观推断来确定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言行,混淆历史发展的支流与主流,用碎片化的事实来否定历史发展规律。

其三,建构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新话语。在研究的基础上,历史虚无主义建构起一套新话语,其核心内容是否定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宣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阴谋史”、“权力斗争史”,新中国的历史是“苦难史”,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罪恶深重”。按照这些核心理论观点合乎逻辑地推演,必然得出对中国现实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否定性判断。

这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历史观、方法论到具体研究,都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话语全盘否定,以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叙述方式,在“再现历史真相”“重评历史”中表达了政治诉求,并为历史虚无主义其他形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