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2)

摘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长达19年。此后,西域各国相继归汉,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建立起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各种物产也开始向东移植。同时,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织品、桃杏、茶叶等物品以及科技和先进农业技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着天山南北两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亚、南亚、西亚,直到欧洲,因而这条大路被誉为“丝绸之路”。

二、张骞“凿空西域”与中外文化交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了对匈奴的决定性战役——漠北之战,为了彻底打垮匈奴,汉武帝多次召见张骞,询问大夏等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向武帝提出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进而凿通西域的建议。

张骞滔滔不绝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武帝。尤其是张骞提出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正与武帝的主张不谋而合。武帝采纳张骞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出使西域,率领300人,每人备两匹好马,还送给上万只牛羊,携带币帛价值千百万。并配有多名持节副使,以便顺利派遣出使西域附近诸国。

张骞率300多人从长安出发,当年就到达了西域的乌孙国。张骞向乌孙王昆莫传达汉武帝的旨意说:“大王如能使乌孙东迁至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大王夫人,汉和乌孙结为昆弟,共同打击匈奴,匈奴一定会被打败的。”乌孙国距离汉朝遥远,不知汉朝有多大,又临近强盛的匈奴,附属于他们也很长时间了,大臣都不愿向东迁徙。又由于昆莫年老体衰,乌孙又处于分裂状态,他不能专制,派人护送张骞返回,并献几十匹马作为答谢。随行的几十名使者来到长安,这是西域人第一次来到汉朝的帝都,他们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富饶,回国后竭力宣扬汉朝的国威,使乌孙国对汉朝更为重视。这一年是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从此,乌孙日益亲近汉朝。至元封年间,又主动要求与汉和亲,娶汉公主为妻。汉武帝为了结盟乌孙,共抗匈奴,先后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为妻。进一步加强了中原同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这次出行虽然没有与乌孙达成共击匈奴的协议,但却收到了加深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效果。同时,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进一步密切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将汉文化传入中亚,又由中亚传往更遥远的西方。有学者称“西通西域,是中国人有组织地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端,也是汉武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长达19年。此后,西域各国相继归汉,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以至更远的地方建立起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各种物产也开始向东移植。

元封年间,大汉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拜见了安息国王。汉使臣在安息国王面前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朝廷。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织品、桃杏、茶叶等物品以及科技和先进农业技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着天山南北两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亚、南亚、西亚,直到欧洲,因而这条大路被誉为“丝绸之路”。

张骞之后,汉朝使者踏着张骞的足迹,源源不断地向西行去,他们相望于道,每年多的十几趟,少的也有五六趟,每一行大的五六百人,小的也百余人,这些携带重资的使团,实际上多是政府的对外贸易团体。同时,西去的民间商人也很多,而西域商人,也不远万里纷纷来到中国内地。西域古道上,比起以前,显得更为热闹和繁忙,递互往来的商胡贩客,络绎不绝,马嘶驼鸣,此起彼伏。当时,请求出使西域,或应募前往西域,成了郡国英豪或市井无赖的一条新辟的出路。西域的土产,如葡萄、苜蓿、石榴等植物;音乐如摩诃、兜勒等曲调,成了一时的风尚。

当时,中国的丝绸在西方负有盛名。大量的丝和丝织品沿丝绸之路,经安息等地转运到罗马,深受罗马贵族珍爱。公元前1世纪中期,罗马人入侵叙利亚后,国势日盛,统治阶级对东方的奢侈品,如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等需求量日渐增大,中国的丝绸销路大开。正如外国学者普林尼所说,“中国产丝,织成锦绣纹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的夫人娇媛,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据学者称,丝绸传入罗马初期,当恺撒大帝穿着绸袍出现在剧场时,一时引起舆论大哗,认为是奢侈之极。但不久,罗马的贵族男女争穿绸衣,丝织品输入罗马与年俱增。罗马妇女每年都从印度购进纺织品5500万塞斯特提(Sestertius),合19世纪1亿多金法郎,而这些物品大部分是中国的丝绸,当时罗马市场上丝织品已与黄金等价,每磅值金12两,以至造成了罗马黄金大量的外流,以致于政府出面干预,下令禁止男性臣民穿戴丝绸衣服,对妇女使用丝绸也做了一定的限制。

丝绸之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打破了中西隔绝的沉闷状态,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丝绸之路”这个词汇在很长时间不见诸文献记载,这一名称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但这路道路自张骞之后,就开通了。

随着丝绸的西传,中国的养蚕术也传到西域。养蚕需要的植桑,内地的桑树、杏树、桃树等植物品种也就相继移植西域。其他方面,如铁与冶铁术、纸与造纸术以及汉代诸文明也都先后向西方流传,这些促使西域各地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丝绸带着自身的秀美、艳丽和中国人的聪慧走向丝路的那一端时,西方的玻璃、宝石,西域的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胡蒜(大蒜)、胡豆(蚕豆)、胡萝卜、红蓝花、胡麻、胡桃(核桃)、胡荽(香菜)、胡瓜(黄瓜)等植物和名马、骆驼、狮子、大雀(鸵鸟)等动物以及音乐、舞蹈、魔术、杂技等,也都陆续传入中原,为内地的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新的内容。由于这些植物都是在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内地的,所以一些记载把这些植物传入内地的功劳算在张骞的头上,以纪念张骞的丰功伟绩,如诗句所写的:“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亚、非、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增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以后佛教及佛教文化也是经过这条道路传入东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