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释放“第一动力”的平台
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确了新常态下“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新着力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轨道。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阶段,需要把经济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上。
促使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整合。习近平同志说:“新世纪新时期,一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产业爆发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如果我们不抓住“第一动力”,就会陷入被动和落后局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资源整合的方向,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主攻以新科技为动力的新产业。改变旧的发展定势,将科技创新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需要政府和企业明确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上动真劲、善整合、多投入、见实效。
构建同产业链相辅相成的创新链。习近平同志指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链是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管理、经营有机集成的重要载体。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联又相异,产业链一般是在成熟技术支持下的相关产业链条,创新链则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适应,需要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组成产学研乃至产学研金政联盟。“两链”融合从理论上讲有巨大综合效益,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不能很快获利,而且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这就需要认真探索“两链”融合的具体路径,真正将创新链构建起来。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第一动力”。习近平同志注重创新的层次性,要求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主要靠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骨干力量,打造创新高地;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项目,多数要靠广大中小微企业和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这可谓重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个有指导、有培训的过程,让创新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逐步提高。就空间结构而言,创新也有层次性。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应发挥创新的领头雁和重要基地作用;其他城市和镇分层跟进,以雁行式格局有序展开,形成释放“第一动力”的纵深阵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